
(1).狼的巢穴。 元 張國賓 《薛仁貴》第三折:“張羅張羅,見一個狼窩。”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庶政·河堤歲修》:“堤外有浪激狼窩,宜預行補築堅實,勿緻三春桃汛,入秋伏漲,濤浪攻穿。”
(2).比喻險惡的處所或惡人聚居處。 明 賈仲名 《對玉梳》第二折:“俺這煖烘烘錦被窩,似翻滾滾油鼎鑊;這效鸞凰翠屏繡幙,是陷平人虎窟狼窩。”《三國演義》第十三回:“帝泣告大臣曰:‘方離狼窩,又逢虎口,如之奈何?’” 賀敬之 丁毅 等《白毛女》第三幕第三場:“我逃出虎口,我逃出狼窩,娘生我,爹生我,生我養我我要活,我要活!”
“狼窩”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字面意義
指狼的巢穴,通常位于洞穴、土堆或避風的草叢中,是狼群栖息和哺育幼崽的場所。例如元代張國賓《薛仁貴》中提到的“張羅張羅,見一個狼窩”。
比喻意義
象征兇險惡劣的環境或惡勢力聚集地,常與“虎口”“虎窟”等詞并列使用,強調危險性和邪惡屬性。例如《三國演義》第十三回中漢獻帝感歎“方離狼窩,又逢虎口”。
“狼窩”通過動物巢穴的具象特征,引申為對危險環境的隱喻,兼具自然與人文雙重内涵。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學作品中的用法,可參考《薛仁貴》《三國演義》等原著。
狼窩是一個具有形象意義的詞語,它形容的是狼群平時栖息的地方。狼是一種典型的野生動物,它們往往選擇山坡、密林或洞穴作為自己的居所。因此,狼窩也可以引申為指狼群集結和栖息的地區或地方。
狼窩的拆分部首是犭(犬首),它屬于動物類的部首。狼窩的總筆畫數為9畫。
狼窩的繁體字為「狼窩」,它具有更為傳統和古典的書寫形式。在古代漢字中,狼窩的寫法與現代漢字基本相似,沒有較大的變化。
1. 城市的郊區被稱為狼窩,漸漸變成了違法犯罪的聚集地。
2. 狼群在寒冷的冬天裡尋找一個狼窩,以便保護自己和幼崽。
組詞:狼窩孩子、狼窩意味、狼窩戰術、狼窩心情。
近義詞:獸穴、獸巢、巢穴。
反義詞:安定、溫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