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受到恩德;感恩。《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民不見德而唯戮是聞,其何後之有?” 漢 應劭 《風俗通·過譽·江夏太守河内趙仲讓》:“君子之仕,行其道也。民未見德,唯詐是聞。” 唐 李德裕 《次柳氏舊聞》:“臣之子愚,謂 知古 見德必容其非。”
(2).恩遇自己。《史記·蘇秦列傳》:“初, 蘇秦 之 燕 ,貸人百錢為資,及得富貴,以百金償之。徧報諸所嘗見德者。”
顯現恩德。《書·立政》:“其在四方,用丕式見德。” 孔穎達 疏:“見其聖德於民。” 清 李漁 《閑情偶寄·頤養·行樂》:“處比戶可封之世,難於售恩;當民窮財盡之秋,易於見德。”
“見德”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典漢語詞彙,其核心意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解析,結合多來源資料:
受恩感恩
指接受他人恩惠并心存感激。如《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載“民不見德而唯戮是聞”,強調百姓未受恩澤卻遭殺戮的批判語境。
恩遇自身
特指他人對自己的恩待。典型例證出自《史記·蘇秦列傳》,蘇秦發迹後以重金回報曾資助過自己的人,謂之“徧報諸所嘗見德者”。
提示:該詞多用于書面或學術讨論,日常交流中可結合語境選擇更通俗的替代詞,如“感恩”“知遇”等。
見德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見"和"德"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分别介紹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見德的意思是指能夠觸及到他人的德行或美德,即能夠看到别人的善行、正直和高尚品質。
見德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見"和"彳",其中"見"是旁字部首,"彳"是行之部首。根據拼音的順序,"見"的筆畫數為4,"彳"的筆畫數為3。
見德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的過程中。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德"字的繁體形式是"悳"。這種形式在古代文獻和書法作品中仍然被廣泛使用。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除了繁體字的變化之外,"德"字還有許多不同的寫法。一些古代文獻中将"德"字寫作"惪"、"得"、"徳"等,這些寫法在現代漢字中已經不再使用。
以下是一些使用見德一詞的例句:
1. 他是一個見德的人,經常幫助他人。
2. 這個組織緻力于弘揚見德的風範。
3. 他始終保持着見德的行為作風。
組詞:見義勇為、見聞廣博、見微知著
近義詞:觸達、明德、睹德
反義詞:無德、不德、暗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