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受到恩德;感恩。《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民不見德而唯戮是聞,其何後之有?” 漢 應劭 《風俗通·過譽·江夏太守河内趙仲讓》:“君子之仕,行其道也。民未見德,唯詐是聞。” 唐 李德裕 《次柳氏舊聞》:“臣之子愚,謂 知古 見德必容其非。”
(2).恩遇自己。《史記·蘇秦列傳》:“初, 蘇秦 之 燕 ,貸人百錢為資,及得富貴,以百金償之。徧報諸所嘗見德者。”
顯現恩德。《書·立政》:“其在四方,用丕式見德。” 孔穎達 疏:“見其聖德於民。” 清 李漁 《閑情偶寄·頤養·行樂》:“處比戶可封之世,難於售恩;當民窮財盡之秋,易於見德。”
“見德”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古典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和語用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見”在古漢語中常通“現”,意為顯現、顯露,如《周易·乾卦》“見龍在田”即指龍顯現在田野。而“德”指道德、品行,《說文解字》釋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強調内外兼修的美德。因此“見德”可直解為“德行顯現”,指通過行為彰顯道德修養,如《論語·顔淵》中“君子之德風”即含此意。
二、語用内涵 在古代文獻中,“見德”多用于表達兩種語境:其一指主動踐行美德而被他人感知,如《孟子·盡心上》“見且由不得亟”中“見”即含被認知之義;其二指施恩于人後期待回報的心理,類似《史記·淮陰侯列傳》中“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所述的道德義務關系。
三、現代應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在研究儒家經典、撰寫傳統文化相關論文時仍有參考價值。如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對德行的闡釋,可輔助理解該詞在理學體系中的延伸含義。需要注意的是,具體釋義需結合上下文語境判斷,建議參考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等權威注本進行深度考證。
“見德”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典漢語詞彙,其核心意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解析,結合多來源資料:
受恩感恩
指接受他人恩惠并心存感激。如《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載“民不見德而唯戮是聞”,強調百姓未受恩澤卻遭殺戮的批判語境。
恩遇自身
特指他人對自己的恩待。典型例證出自《史記·蘇秦列傳》,蘇秦發迹後以重金回報曾資助過自己的人,謂之“徧報諸所嘗見德者”。
提示:該詞多用于書面或學術讨論,日常交流中可結合語境選擇更通俗的替代詞,如“感恩”“知遇”等。
白視白首不渝八蠟保母八陽經編選俾晝作夜材吏草荒常備軍大辯若讷大謀不謀冬裘夏葛轓車紡纑廢捐風刀馮藉分契根窮功到自然成攻占泸定橋官槽孤苦孤伶鼓柷鴻信虎變龍蒸會正渾括價末絞臉驕陽緊急措施久陪鞠翟苦雨凄風蘭草斂後疏前落地簽證描紅木沉産子乃文乃武排車旁孚骈胎皮筏鋪說杞國憂天窮鄉熔焊三焦蛇鬼拾漏子損人害己棠棣燙洗萬葉心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