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震驚而傷悼。 南朝 陳 徐陵 《為貞陽侯答王太尉書》:“無識之徒,忽然逆戰,前旌未舉,即自披猖。驚悼之情,彌以傷惻。” 宋 蘇轍 《超然台賦》:“彼世俗之私己兮,每自予於曲全。中變潰而失故兮,有驚悼而汍瀾。”《明史·秦從龍傳》:“尋病卒,年七十。 太祖 驚悼。”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公孫九娘》:“但見墳兆萬接,迷目榛荒;鬼火狐鳴,駭人心目。驚悼而歸舍。”
驚悼(jīng dào)指因突然獲悉他人去世的消息而感到震驚與悲痛,包含意外性和哀傷雙重情感。以下是詳細解析:
《說文解字》釋為“馬駭也”,引申為突如其來的精神震動。此處強調對死亡消息的意外性反應,如《戰國策》中“群臣驚愕”的突發感。
《爾雅·釋诂》注“傷也”,表哀痛之情。《詩經·桧風·羔裘》有“中心是悼”,指深切悲憫。
驚悼融合“驚”的震驚與“悼”的哀思,特指驟聞死訊時的雙重心理沖擊。區别于常規哀悼,其核心在于消息的突發性。例如:
魯迅《書信集·緻台靜農》:“忽聞劉半農先生之病,驚悼不已。”
(突聞噩耗,震驚與悲痛交織)
“兇問至,孝宗驚悼終日。”
(宋孝宗突聞嶽飛死訊,終日震驚哀傷)
“甯驚悼惋歎,如喪魂魄。”
(甯采臣驟聞小倩離世,悲憾失魂)
釋為“震驚哀傷”,強調情感突發性。
定義:“因突然得知去世消息而震驚悲痛。”
析“驚”為意外駭異,“悼”為哀痛,二者合成驟悲之情。
引用文獻
“驚悼”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驚悼”由“驚”和“悼”兩字組成:
該詞在曆史文獻中多次出現,體現其情感強度:
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常見于嚴肅場合或曆史題材創作中,需注意語境適配性。例如:“聽聞摯友猝然離世,衆人無不驚悼。”
通過以上分析,可更精準地理解“驚悼”的深層情感與適用情境。
阿波羅閉戶讀書璧聯冰舞步健不剌剌不厭其繁蒼颢寵惠寸白挫兵達節德問調類砥砫多事訛蠹恩威幡織分钗破鏡憤惱複牌覆盂隔代割析工交公畝官街還走賄貨公行監董驕黠家徭赍貢襟兒儆醒九關九人九嬰赍助昆仍廊頭涼熱理孫鹵族麥秀兩岐墨蒙山隅神叢笙詩邃路孫竹田穉亭吏投機倒把土崗惟城誤導霧霾午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