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舌的意思、常山舌的詳細解釋
常山舌的解釋
《新唐書·顔杲卿傳》載:“ 杲卿 至 洛陽 , 祿山 怒曰:‘吾擢爾太守,何所負而反?’ 杲卿 瞋目駡曰:‘汝 營州 牧羊 羯 奴耳,竊荷恩寵,天子負汝何事而乃反乎?我世 唐 臣,守忠義,恨不斬汝以謝上,乃從爾反耶?’ 祿山 不勝忿,縛之 天津橋 柱,節解以肉噉之,詈不絕,賊鈎斷其舌,曰:‘能復駡否?’ 杲卿 含胡而絶。” 顔杲卿 為 常山 太守,後因以“常山舌”作甯死不屈之典。 宋 文天祥 《正氣歌》:“為 張睢陽 齒,為 顔常山 舌。” 程善之 《和孟碩獄中詩》:“ 常山 舌在心猶壯,《南史》書存手自持。”
詞語分解
- 常的解釋 常 á 長久,經久不變:常數。常量(亦稱“恒量”)。常項。常任。常年。常駐。常住。常備不懈。 時時,不隻一次:常常。常客。時常。經常。 普通的,一般的:常識。常務。常規。常情。常人。平常。反常。 姓。
網絡擴展解釋
“常山舌”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甯死不屈的氣節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1.定義與象征意義
“常山舌”比喻人在面對強權或壓迫時,即使遭受酷刑仍堅持正義、絕不屈服的剛烈精神。其核心在于歌頌忠貞與氣節。
2.曆史出處與典故
典故出自《新唐書·顔杲卿傳》:唐代常山太守顔杲卿在安史之亂中被叛軍首領安祿山俘虜。面對威脅與酷刑(包括割舌),他始終痛斥叛賊,至死未降。這一壯烈事迹成為“常山舌”的源頭。
3.文學引用與延伸
- 文天祥《正氣歌》:“為張睢陽齒,為顔常山舌”,将顔杲卿與另一位抗敵名将張巡并列,贊頌其氣節。
- 程善之《和孟碩獄中詩》:“常山舌在心猶壯”,借典故表達不屈信念。
4.現代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中,形容忠貞不屈的精神,現代日常使用較少,但在涉及氣節、氣概的語境中仍具象征意義。
通過曆史事件與文學作品的結合,“常山舌”成為中華文化中氣節精神的典型符號。
網絡擴展解釋二
常山舌是一個漢字詞語,常指以能言善辯著稱的人。它的拼音是"cháng shān shé",拆分部首為"字"、"山"、"舌",筆畫總數為13。常山舌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故事,與中國曆史上一位名叫諸葛亮的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有關。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劉備的謀士,他在常山一帶長大,因為他的口才極好且能言善辯,所以被稱為常山舌。至于繁體字的寫法,常山舌的繁體字同樣為常山舌。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常山舌的字形和現代寫法略有不同,但整體意思和發音均相同。例如:"曰:常山子舌,文若藻芋。”這句話出自明代馮夢龍的《醒世恒言》,意思是說某人口才出衆。組成常山舌的詞語還有:常山、山舌、善辯等。與常山舌意思相近的詞還有:辯才、口若懸河、口齒伶俐等。而與常山舌意思相反的詞可能沒有一個固定的詞彙,但可以用不善言辭、口若懸河等描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