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表示厭聞污濁之聲。《孟子·盡心上》“古之賢士,何獨不然” 漢 趙岐 注:“樂道守志,若 許由 洗耳,可謂忘人之勢矣。” 晉 皇甫谧 《高士傳·許由》:“ 堯 讓天下於 許由 …… 由 於是遁耕於 中嶽 潁水 之陽, 箕山 之下,終身無經天下色。 堯 又召為九州長, 由 不欲聞之,洗耳於 潁水 濱。”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十:“﹝ 李建勳 ﹞嘗畜一玉磬,尺餘,以沉香節安柄,叩之,聲極清越。客有談及猥俗之語者,則擊玉磬數聲於耳。客或問之,對曰:‘聊代洗耳。’” 清 顧炎武 《寄次耕時被薦在燕中》詩:“洗耳 苕水 濱,叩舷歌《採菱》。”
(2).形容專心地、恭敬地傾聽。 宋 王邁 《送族侄千裡歸漳浦》詩:“洗耳候凱音,嘉節迫吹帽。” 元 周權 《秋霁》詩:“酒醒誰鼓《松風操》,炷罷爐熏洗耳聽。” 清 李漁 《巧團圓·得妻》:“如今細説一番,待小生洗耳聽者。”
“洗耳”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典故來源
源自《高士傳·許由》記載:堯欲讓位給許由,許由認為這是對自身高潔的玷污,遂到颍水邊洗耳,表示厭聽世俗污濁之言。
此典故中,“洗耳”體現隱士對名利的排斥,強調超脫世俗的态度。
早期語義
原指“不願聽聞污濁之事”,如晉代皇甫谧描述許由“洗耳于颍水濱”,即表達對世俗事務的厭惡。
反向引申為“恭敬傾聽”
後世截取“洗耳”字面動作,結合“恭聽”形成成語“洗耳恭聽”,形容專注、謙遜地傾聽他人講話。例如元代戲曲《楚昭公》中“容小官洗耳恭聽”即此用法。
文學中的矛盾性
同一詞彙在曆史演變中産生相反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如《北山移文》中“污渌池以洗耳”仍保留原典的避世意味,而現代口語“請講,我洗耳恭聽”則屬褒義表達。
定義與場景
指通過專業手段清潔耳道,如清除耵聍(耳垢)或膿性分泌物,以緩解耳悶、聽力下降等症狀。
常見方法
洗耳是一個常見的詞彙,主要指的是清洗耳朵。它由“洗”和“耳”兩個字組成。
“洗”字的部首是“女”,總筆畫數為9畫。它的本義是用水或其他液體清潔物體表面。而在“洗耳”中,它表示清洗耳朵。
“耳”字的部首是“耳”,總筆畫數為6畫。它的本義是人或高等動物頭部的器官之一,用于聽覺。在“洗耳”中,它具體指的是耳朵。
“洗耳”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生活場景。在古代,人們在清洗自己的身體時會将耳朵也納入清洗範圍,以保持耳朵的衛生。因此,“洗耳”這個詞就逐漸演化出來,用來描述清洗耳朵的動作。
在繁體字中,“洗耳”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古時候,“洗耳”的漢字寫法并沒有太大區别,隻是在字形上有些微的差異。然而,隨着時間的演變,現代漢字的寫法逐漸統一化,簡化了一些傳統字形的特征。
以下是一些關于“洗耳”的例句:
1. 你應該經常洗耳,保持耳朵的清潔。
2. 醫生建議我洗耳以緩解耳朵的不適。
3. 嬰兒洗耳過程中需要特别小心。
一些與“洗耳”相關的組詞包括“洗耳恭聽”(形容非常仔細聽取),“耳聾眼花”(形容身體機能衰退),以及“耳洞”(指穿耳孔的地方)。
洗耳的近義詞有“耳洗”和“梳耳”,而它的反義詞則是“不洗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