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畫敕的意思、畫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畫敕的解釋

畫押。 清 顧炎武 《日知錄·押字》:“是則以親署為押,已見於 三國 時矣。”原注:“ 南北朝 謂之畫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畫敕(huà chì)是古代中國行政文書制度中的特定術語,指皇帝在已由宰相拟定并籤署的敕書末尾親筆籤“敕”字或作特定标記予以批準的行為。這一流程體現了皇權與相權的協作關系,核心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皇帝對宰相機構(如中書省)起草的敕書進行最終籤批。

字義分解:


二、曆史制度背景

  1. 唐代三省制度下的運作

    中書省負責起草诏敕(稱“熟狀”),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若文件無異議,宰相将“熟狀”呈皇帝,皇帝親筆籤“敕”字即可生效,此即“畫敕”。

    依據:

    《唐六典·卷九》載:“凡王言之制有七……七日敕旨,謂百司承旨而為程式,奏事請施行者。畫敕而施行焉。”

    (來源:張九齡等《唐六典》,中華書局1992年版)

  2. 宋代的發展

    宋代沿用此制,但需經中書門下(政事堂)集體議定後呈皇帝畫敕。皇帝若對内容有異議,可駁回修改(稱“留中”或“不畫”)。

    例證:

    《資治通鑒·唐紀三十九》載:“(唐代宗)命宰相分判尚書六曹,自宰臣奏拟,畫敕行之。”

    (來源: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版)


三、功能與意義


四、相關術語辨析


五、制度演變

隨着明清時期宰相制度廢除,皇帝直接批閱奏章(如明代“票拟批紅”),畫敕制度逐漸消亡,但其“文書起草與審批分離”的原則仍影響後世行政體系。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 (釋義依據)
  2. 李林甫等.《唐六典》. 中華書局, 1992. (三省制度原始記載)
  3. 司馬光.《資治通鑒》. 中華書局, 1956. (唐代畫敕實例)
  4. 鄧小南.《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3. (宋代制度分析)
  5. 劉後濱.《唐代中書門下體制研究》. 齊魯書社, 2004. (行政流程考辨)

網絡擴展解釋

“畫敕”是一個古代文書處理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 基本定義
    “畫敕”指在官方文書上籤署意見或畫押的行為,相當于現代文件審批中的簽名确認。該詞由“畫”(籤署)和“敕”(皇帝诏令)組合而成,常見于南北朝至清代的行政流程中。

  2. 曆史背景與用途

    • 據清代顧炎武《日知錄·押字》記載,南北朝時期已有“畫敕”制度,官員需在奏章等文書上親筆籤署,以示責任歸屬。
    • 唐代以後,“帖敕”制度(即大臣代拟敕令并籤署)與之關聯,如《資治通鑒》胡三省注提到“帖敕”即“畫敕”,說明其作為敕令發布前的必要程式。
  3. 延伸含義
    “敕”字本身有告誡、命令之意,因此“畫敕”不僅指簽名,還隱含對文書内容的認可與執行責任。

  4. 現代關聯
    該詞現已罕用,但在研究古代文書制度或曆史文獻時仍有參考價值,例如分析南北朝至清代的行政流程與權力結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不同朝代的差異,可參考《日知錄》《資治通鑒》等古籍原文,或查閱古代行政制度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礙難遵命八府巡按辯知璸斒冰案柴木朝飧楚管蠻絃骴骨宕麗大水沖了龍王廟點綉女啑喋敦舊風母感喟膏壤輥碾還望黑錫佷戾鴻鶴畫闆環擁灰儭胡賈交蓋堇菜金蓋錦中書卷绶可地延爛襟襟涼森森練就料敵如神理不勝辭臨統漏星堂履端麻普民賊抛持情非得已衢樽融冶喪娶生皮聲聲慢(尋尋覓覓)沈洿濕租書空咄咄摅書胎諱違誤無乃吾侬烏鵶弦刃小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