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莊。 唐 元稹 《告畬三陽神文》:“饑饉因仍,盜賊倉卒。閭落焚燔,城市剽拂。”
“闾落”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闾落”指村莊,多用于古代文獻中,強調鄉野聚居的村落。例如唐代元稹在《告畬三陽神文》中寫道:“饑饉因仍,盜賊倉卒。閭落焚燔,城市剽拂。”,這裡“闾落”與“城市”對舉,凸顯鄉村與城鎮的差異。
該詞多用于描述鄉村景象或社會狀态,常見于曆史文獻或詩文。例如描述戰亂時“闾落焚燔”,即村莊被焚毀。
定義參考了《漢語大詞典》、漢典網及元稹詩文注釋,綜合了古代用法和現代辭書的解釋。
闾落,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門和肉,筆畫為10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社會制度中。
在古代,中國的社會結構分為鄉、邑、裡、闾等等不同的組織層級。其中,闾指的是由幾個家族共同組成的一個自然村,闾内的成員擁有共同的家族姓氏并共同生活、勞作。
闾落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闾落,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但是闾落的寫法相對保持較為穩定。在古代文獻中,闾落也是以這個形式出現的。
以下是關于闾落的一些例句:
1. 在古代,闾落是一個以家族為單位的村莊。
2. 研究闾落的變遷可以了解古代社會的形态和演變。
一些與闾落相關的詞語有:
1. 鄉村:與闾落相似,都是指農村地區。
2. 家族:闾落由幾個家族組成,家族是祖先同一血統的一些人的集合體。
一些與闾落相反或相對的詞語有:
1. 都市:與闾落相對,闾落是農村地區的組織形式,而都市則指的是城市。
2. 非親非故:闾落是以家族為單位的,而非親非故則指的是與自己無親戚關系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