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ze after;follow with one's eyes;watch sb.to go] 用目光送别離去的人或物
以目光相送。語本《左傳·桓公元年》:“目逆而送之。”《史記·留侯世家》:“四人為壽已畢,趨去,上目送之。”《南史·袁憲傳》:“ 憲 時年十四,被召為《正言》生,祭酒 到溉 目送之,愛其神采。” 明 吳承恩 《千秋歲》詩:“欲行頻目送,未語先眉歛。” 巴金 《寒夜》一:“他目送着他們,他用羨慕的眼光看他們。”
“目送”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目送”是由“目”(眼睛)和“送”(送别)組成的動詞,意為用目光注視并送别離去的人或物,常見于表達離别時的情感。
“目送”不僅描述動作,更承載情感厚度,兼具古典韻味與現代生活場景的通用性。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處,可參考、3、5等來源。
“目送”是一個動詞短語,意為“用目光送别”、“以目光追隨離去”。它表示通過目光來表達送别或追隨的意思。
“目送”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目”和“送”。其中,“目”字屬于目部,代表眼睛;“送”字屬于辶部,表示行走。總共包含11個筆畫。
“目送”一詞源自《元曲選・金沙畫壁》:“鐵門難開百尺船,老僧行盡淚沾裳。東波斷處滄瀾影,五更遺迹目送央。”這裡用來形容送别時用目光追隨的情景。
在繁體中,“目送”保留了原本的意思和寫法,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形态有所變化。但是,“目送”這個詞的基本意思和寫法并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1. 看着他遠去的背影,她目送着他的離去,心中充滿了不舍。
2. 他站在窗前,目送着夕陽的餘輝,思緒漸漸飄向遠方。
3. 老人站在岸邊,目送着孫子乘船離去,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遠方的海面。
送别、送行、目光、注視、凝視
目視、注目
背影、遠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