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風度的意思、風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風度的解釋

1.指人的言談舉止和儀态。《後漢書·窦融傳論》:“嘗獨詳味此子之風度,雖經國之術無足多談,而進退之禮良可言矣。”《宋史·儒林傳五·胡安國》:“然風度凝遠,蕭然塵表。”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鳳陽士人》:“音聲靡靡,風度狎褻。士人搖惑,若不自禁。” 魏巍 《擠垮它》:“他渾身上下都很清潔、整齊,保持着軍人的習慣和風度。”

2.特指美好的舉止姿态。《魏書·穆亮傳》:“ 羆 弟 亮 ,字 幼輔 ,初字 老生 ,早有風度。” 丁玲 《太陽照在桑幹河上》十五:“ 文采同志 正如他的名字一樣,生得頗有風度。”

3.氣概,器量。 南朝 宋 顔延之 《庭诰文》:“昔之通乎此數者,不為剖判之行,必廣其風度,無挾私殊,博其交道,靡懷異曲。”

4.指詩文書畫的風緻神韻。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殷文圭》:“ 唐 末,文體澆漓,才調荒穢,稍稍作者,強名曰詩…… 文圭 稍入風度,間見奇崛,其殆庶幾乎!” 明 方孝孺 《上蜀府啟》:“ 謝公 墨竹暨詩,風度英妙,足為國華。”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五:“山僧驚異。告曰:此 焦山 僧 朗月 之詩,寂去已三十三年矣,其風度語言,與君相似。”

5.風吹拂過。 南朝 梁 王僧孺 《中寺碑》:“日流閃爍,風度清鏘。” 唐 顧非熊 《出塞即事》詩之一:“ 河 上月沉鴻雁起,磧中風度犬羊膻。” 唐 慧淨 《和琳法師初春法集之作》:“塵飛揚雅梵,風度引疏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風度在漢語詞典中的詳細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指人的言談舉止所展現的儀态、氣韻與修養,強調由内在涵養自然流露出的外在風範。例如:

“他舉止從容,談吐儒雅,頗具學者風度。”

二、字源與構成解析

  1. “風”:本義為自然界的空氣流動,引申為教化、習俗(如《詩經》“風以動之,教以化之”),後衍生出作風、氣韻的含義。
  2. “度”:指儀态、法度(如《漢書》“進退有度”),強調行為規範。

    二字結合,指人符合禮節的儀态氣韻,屬“内在修養外顯于行”的抽象概念。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風度”指“美好的舉止姿态”,如“風度翩翩”。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

  2. 《漢語大詞典》:

    釋義為“指人的言談舉止和儀态”,例引《晉書·謝安傳》:“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及鎮新城,盡室而行,造泛海之裝,欲須經略粗定,自江道還東。雅志未就,遂遇疾笃,上疏請量移旋旆……其從容風度如此。”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羅竹風主編。

四、用法與語境

五、同義詞辨析

權威參考來源: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2.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3.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注:因未檢索到可驗證的線上詞典鍊接,此處引用紙質權威辭書,讀者可查閱圖書館或官方出版平台獲取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風度」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詞語結構

「風度」為偏正式合成詞,由「風」(指氣質、風範)和「度」(指儀態、舉止)組合而成,強調內在修養外化為外在表現的整體性。


表現與例句

  1. 具體表現:

    • 舉止大方、談吐得體(如「氣宇軒昂,頗有大將風度」)。
    • 在細節中體現教養(如「吃自助餐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風度」)。
  2. 社會意義:
    風度被視為「現代人成功的通行證」,反映個人素質與社會適應能力。


與內在修養的關係

風度不僅是外在表現,更需以內在涵養為基礎。例如,楊紅櫻曾強調:「風度和教養是一種財富」,需通過長期自我提升來培養。


如需更多例句或語境分析,可參考來源中的完整內容。

别人正在浏覽...

嚣嚣哓哓抱影補丁捕鞠城阚車行尺牍籌兒楚墟慈睦詞訴麤毛黨八股彫落罰科法言廢文任武飛漲風行一世粉色公刻歸嗣花牋緩解踐臨熸亡京都八景盡頭柩路糾拏款契籃闆球練悉六蕃龍纛廬觀鹵器曼暖闵兇磨湼内遷弄音屏鏡破貨前此潛消起蠶竊咲囚髻奇裝異服仁誼生米煮成熟飯沈微詩本天公僮謡綫畫憲象銷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