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ople are of different minds] 渙散:散漫,松懈。形容人心不齊
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渙散,遂至天下騷動。——清· 畢沅《續資治通鑒·元紀》
“人心渙散”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集體中思想不統一、凝聚力缺失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定義
該成語指群體内部思想分散、缺乏共同目标,導緻行動難以協調。核心含義強調因思想不統一而削弱整體力量。
出處與背景
最早見于清代畢沅《續資治通鑒·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渙散,遂緻天下騷動。」,原指元末社會動蕩時期民衆思想混亂的狀态。
結構解析
用法與示例
多用于描述組織、團隊或國家的凝聚力危機。例如:「公司管理層決策混亂,導緻員工人心渙散。」
常見搭配:人心渙散的團隊/局面/時期。
反義與關聯詞
擴展建議:該成語常用于分析曆史事件或管理問題,可通過《續資治通鑒》相關章節()了解具體曆史背景。
《人心渙散》是一個成語,意指人們的心思散漫、不穩定,缺乏統一的目标和信仰。它由三個漢字組成:人(rén)、心(xīn)、渙(huàn)。其中,「人」作為部首,表示人類;「心」作為部首,表示思想和情感;「渙」則是表示思想、情感散漫的意思。
「渙」這個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水」和「奂」。「水」表示水流的渙散,「奂」表示多樣和繁盛之意。所以,「渙」這個字形象地描繪了思想和情感的不集中,多樣散漫的狀态。
成語《人心渙散》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書籍《史記·項羽本紀》中的一句話:“諸侯将千裡散而走,人心亦渙。”這句話形容了項羽失敗後,諸侯紛紛散去,人們心思也變得散漫無章。這個詞彙便由此而來。
在繁體字中,「散」的形狀稍微有所改變,但整體意思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在楷書、篆書中,「人」的寫法略有差異,但整體輪廓仍可辨認。同樣,「心」和「渙」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也有所特殊,但基本仍與現代字形相近。
以下是一些例句,來幫助理解成語「人心渙散」的意思:
• 這個時代的價值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心變得越來越渙散。
• 在戰争中,人心渙散對于一個軍隊來說是非常危險的。
• 當領導者失去威信時,人心往往會變得更加渙散。
相關的組詞有:人心不古、心散意亂、人心惶惶。
與「人心渙散」意思接近的詞有:人心不古、人心渙散。
與「人心渙散」意思相反的詞有:人心歸一、心中有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