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書信委托。 ********* 《緻何佩瓊函》:“惟必須埠中平日熱誠重望之人盡力擔任,然後衆人有所率循,故函託我兄,望不辭艱鉅,為國民肩此重任。” 孫犁 《澹定集·緻劉心武信》:“《江城》我也有,當時見到你的文章,曾函托 紹棠同志 ,代緻感謝之意,想已轉達。”
“函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函托(拼音:hán tuō,注音:ㄏㄢˊ ㄊㄨㄛ)指通過書信進行委托,即用書面形式請求他人代為辦理事務。
“函”本義為匣子或信件,引申為書信形式;“托”即委托。組合後強調通過書面溝通達成委托關系,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正式文書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語境,可參考《孫中山全集》或孫犁相關作品。
函托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書信托付、委托他人交付信函的意思。
函字的部首是凵,托字的部首是手,函托的總部首是手。函字的筆畫數是5畫,托字的筆畫數是7畫,函托的總筆畫數是12畫。
函托是由《爾雅》和《說文解字》等古代文字學著作中所記載的漢字組成。函字是由“凵”代表書信、信封,托字由“手”代表托付、交付組成。
函托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差異。
在古代,函托的書寫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結構和意義沒有改變。如《說文解字》中的寫法可略有變化,但依然可識别為函托。
1. 她函托我盡快将信件寄給對方。
2. 爺爺在生病期間,函托了我給親戚傳達消息。
3. 他函托朋友幫忙把信送到公司。
函托可以和其他詞語搭配組成新的詞語,如函托書、函托意思等。
函托的近義詞包括委托、托付、委托投遞等。
函托的反義詞可以是親自交付、親自寫信、自己寄送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