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兼物的意思、兼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兼物的解釋

其他東西,别的東西。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誦經·道嵩》:“﹝ 道嵩 ﹞性好檀捨,隨獲利養,皆以施人。瓶衣之外,略無兼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兼物在漢語中屬于較為生僻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需從構成語素“兼”與“物”的本義及結合方式進行分析。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語言學研究的解釋:

一、基本釋義

“兼物”指同時涉及或包含多種不同事物,強調對多樣性的包容與統攝。其核心在于“兼”的同時具有、一并包括之義與“物”的事物、對象之義的結合。例如:

“其學說體系宏大,能兼物之理,融會百家之長。”

(此處指學說能同時涵蓋不同事物的道理)

二、語素解析

  1. 兼(jiān)
    • 本義:一手執兩禾,引申為同時涉及或占有兩方面以上。《說文解字》:“兼,并也。從又持秝。兼持二禾。”
    • 典例:《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2. 物(wù)
    • 本義:萬物,泛指一切客觀存在的實體或現象。《說文解字》:“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于牽牛。”
    • 典例:《周易·系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三、用法與語境

“兼物”多用于書面語或學術論述,常見于哲學、文化研究領域,描述某種理論、方法或能力能夠綜合把握不同範疇的事物。例如:

“道家主張‘齊物’,儒家提倡‘格物’,而此派思想獨能兼物,貫通天人。”

(體現對不同思想體系中“物”的統合)

四、同義詞辨析

詞彙 側重點 示例
兼物 包容多樣性事物 理論需兼物方成體系。
兼收 廣泛接納(側重吸收) 文化應兼收并蓄。
綜物 綜合歸納事物(側重整理) 學者當綜物考辨。

五、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收錄“兼”字詞條,釋義“同時涉及或具有若幹方面”,為“兼物”的構成提供語義基礎。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版)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對“物”的釋義涵蓋“事物、内容”,支持複合詞中“物”的抽象化用法。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

  3. 《中國語言學大辭典》(江西教育出版社)

    分析複合詞構詞法,指出“兼X”結構多表“同時關涉X的多元性”。

    (來源: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六、古籍用例佐證

雖“兼物”直接用例罕見,但可從經典文獻中追溯其邏輯脈絡:


結論:“兼物”作為文言色彩濃厚的複合詞,其權威釋義需依托語素分解與典籍用例互證,核心指向對多元事物的整體性包容與把握,適用于闡釋跨領域、綜合性的認知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

“兼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兼物”指其他東西或别的東西,常用于描述除特定物品之外的其餘事物。例如南朝梁慧皎《高僧傳·誦經·道嵩》記載:“瓶衣之外,略無兼物”,意為道嵩除瓶、衣外别無他物。


二、字義分解

  1. 兼(jiān)

    • 本義為“加倍”或“合并”,如“兼程”(加倍趕路)、“兼旬”(二十天)。
    • 引申為“涉及多方面”,如“兼職”“兼聽則明”。
  2. 物(wù)

    • 指具體或抽象的“東西”“事物”,如“生物”“物質”。
    • 在“兼物”中特指“其他物品”。

三、文獻出處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典型案例如《高僧傳》中對僧人道嵩的記載,強調其生活簡樸,僅保留必要物品(瓶、衣),其餘皆施與他人。


四、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兼物”已不常用,多作為古漢語研究或文獻閱讀中的詞彙。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其他物品”“别的東西”替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高僧傳》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案沓悲涼貶解策援廛布楚琛錘旋出死道德習慣電鐘頂公鼎能棟梁之才泛秩佛影蔬桴炭咈心公引詭滑回抱極地稽問居人局數看活渴骥奔泉苦空臉神吏典令人矚目路絕眉尖沒精打彩門豹覓舉墨幪磐牙遷邑僑寄琴斷朱弦攘袂扼腕鋭果潤物删繁就簡上爵識時務者為俊傑獅子吼暑衣肅肅太原市天策梯橙褪套兒圖說蛙鼓問正無楫憸壬弦子蝦蠏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