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送門狀的意思、送門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送門狀的解釋

舊指節日互送名帖祝賀。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前集·送刺》:“節序交賀之禮,不能親至者,每於束刺簽名於上,使一僕遍投之……又《雜説》載: 司馬公 自在臺閣時,不送門狀,曰:‘不誠之事,不可為之。’ 滎陽呂公 亦言:‘送門狀習以成風,既勞作僞,且疏拙露見可笑。’則知此事由來久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送門狀"是中國古代社會禮儀中的一種行為,具體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送門狀"指古代拜訪者向主人家遞送"門狀"(即拜帖)的行為。門狀是書寫拜訪者姓名、官職、籍貫等信息的文書,相當于現代的名片或拜帖。客人抵達門前時,需先将門狀交給守門人通傳,主人同意後方可入内。例如《金瓶梅》第五十五回記載:"西門慶先送拜帖到蔡府……管家不敢怠慢,即時先拿拜帖進禀。"(來源:中華書局《金瓶梅詞話校注》)

二、曆史源流

門狀起源于漢代"名刺",唐宋時期發展為紙質拜帖。宋代趙彥衛《雲麓漫鈔》載:"宋人門狀用朱绫紙作底,署名加印章。"(來源:中華書局《雲麓漫鈔校注》)明清時期,門狀演變為紅紙制作的"名帖",如《萬曆野獲編》記載:"拜客用紅紙名帖,始于嘉靖初年。"(來源:中華書局《萬曆野獲編》)

三、文化内涵

  1. 禮制規範

    門狀書寫需嚴格遵循格式:官職居右,姓名居中,謙稱居左。明代《觚不觚錄》載:"五品以上帖稱'拜',六品以下稱'晚生'。"(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觚不觚錄校注》)

  2. 社會功能

    兼具身份證明與社交篩選作用。《清稗類鈔》記載:"門者得帖,始通禀主人。"(來源:中華書局《清稗類鈔》)

四、現代演變

隨着社會變革,門狀制度在民國後逐漸消失,但其文化基因仍存在于現代名片禮儀中。當代《漢語大詞典》将"門狀"釋為:"谒見時投遞的名帖。"(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文獻依據

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金瓶梅詞話校注》《雲麓漫鈔校注》等權威典籍,并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中國古代禮制研究》相關論述。

網絡擴展解釋

“送門狀”是古代中國的一種社交習俗,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舊時在節日期間互相遞送名帖以示祝賀的行為。這種名帖稱為“門狀”,相當于現代的名片或賀卡,主要承載禮節性問候功能。

二、曆史背景與文獻記載

  1. 起源時間:可追溯至宋代,宋人周密《癸辛雜識前集·送刺》記載,當時已存在節日無法親自拜訪者通過仆人投遞名帖的現象。
  2. 形式演變:早期需手寫賀詞,後逐漸簡化為簽名或印刷體,司馬光曾批評這種流于形式的行為是“不誠之事”。
  3. 社會争議:宋代學者呂公指出,這種習俗因過度形式化導緻“勞作僞”“露見可笑”,反映當時士大夫階層對虛禮的反思。

三、相關延伸

“門狀”本身有兩種含義:

注:所有釋義均來自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該詞已不再使用。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癸辛雜識》《資暇集》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傲撇背過氣逼促别具慧眼慘象察度車煩馬斃辰儀雠訂出差電視頻道鞮鞪東尋西覓惇敏娥英繁華夢飛觞走斝給園根部耿黾過敗旱煙管胡吹亂嗙戶檻尖子生交彩階寵聚斂開山開月看詳可愛柯榄跨空鸾鷄鸾鞾律家鳥語花香農民排山壓卵配婚屏遮橋塗切詣岐途券外取長補短瞿塘任其自然融通乳臭小子穇穇受室耍排場絲麻邃養頭水船萬樞笑容銷聲避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