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臣仆的意思、臣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臣仆的解釋

[servant] 仆人的自稱

詳細解釋

古指奴仆。亦為罪人與執役者及臣下的通稱。《詩·小雅·正月》:“民之無辜,并其臣僕。” 毛 傳:“古者有罪不入於刑,則役之圜土,以為臣僕。”《晏子春秋·問上一》:“公任勇力之士,而輕臣僕之死,用兵無休,國罷民害。”《後漢書·西南夷傳·莋都》:“﹝ 白狼 等國﹞舉種奉貢,稱為臣僕。”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西域用兵始末》:“彼雖才能,終為我之臣僕,何敢以臣淩君,而忘其己為所立也。” 茅盾 《耶稣之死》五:“ 希律王 聽到了 耶稣 的名聲和他的行事,就對臣仆說:‘這是施洗的 約翰 從死裡複活。’”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臣仆”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臣仆”指奴仆或臣下,是古代對罪人、執役者及下屬的通稱。例如《詩經·小雅·正月》中提到“民之無辜,并其臣僕”,毛傳注釋為“有罪者不入刑則役為臣僕”,說明其最初與刑罰和勞役相關。

二、古代用法

  1. 罪人與奴仆:
    古代将未受刑罰的罪人貶為奴仆,從事勞役。如《晏子春秋》提到君主輕視“臣僕之死”,反映其地位低下。
  2. 臣屬的謙稱:
    在政治語境中,臣子常以“臣仆”自稱,表示對君主的服從。例如《後漢書》記載邊疆部落歸附後自稱“臣僕”。

三、文學引申

德國作家亨利希·曼的小說《臣仆》(1914年)通過主人公狄德利希·赫斯林的故事,諷刺了資産階級對權力的谄媚與虛僞。這裡的“臣仆”被賦予社會批判色彩,象征對強權的盲目服從。

四、總結

“臣仆”既可指代古代社會底層的奴仆或罪人,也可作為臣屬的謙稱,近代文學中更引申為對權力依附者的諷刺。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好的!以下是關于《臣仆》的相關信息:

《臣仆》的含義:

《臣仆》是指為别人服務、效命于他人的人。通常被用來形容在封建社會中官員侍奉君主的關系。

拆分部首和筆畫:

《臣仆》的部首是“臣”和“蔔”,其中“臣”是上部部首,表示官員的居民,“蔔”是下部部首,表示觸及地面的人。它的總筆畫數為21畫。

來源和繁體:

《臣仆》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漢語,早在《周禮》中就有《臣仆》一詞的使用。繁體字為「臣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這個詞的寫法是「臣奉」,以表示臣子對君主的效忠和侍奉。

例句:

1. 他是國王的忠誠臣仆,一直為國家效勞。

2. 新到的官員需要向老臣仆學習政務。

組詞:

臣屬、臣子、臣民、奴隸、仆役。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仆人、仆從。

反義詞:主人、君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