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臣仆的意思、臣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臣仆的解釋

[servant] 仆人的自稱

詳細解釋

古指奴仆。亦為罪人與執役者及臣下的通稱。《詩·小雅·正月》:“民之無辜,并其臣僕。” 毛 傳:“古者有罪不入於刑,則役之圜土,以為臣僕。”《晏子春秋·問上一》:“公任勇力之士,而輕臣僕之死,用兵無休,國罷民害。”《後漢書·西南夷傳·莋都》:“﹝ 白狼 等國﹞舉種奉貢,稱為臣僕。”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西域用兵始末》:“彼雖才能,終為我之臣僕,何敢以臣淩君,而忘其己為所立也。” 茅盾 《耶稣之死》五:“ 希律王 聽到了 耶稣 的名聲和他的行事,就對臣仆說:‘這是施洗的 約翰 從死裡複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臣仆是漢語複合詞,由“臣”與“仆”兩個單字構成,其核心含義指君主時代的官員與奴仆,引申為效忠并服務于統治者或權威的從屬者。以下是詳細釋義與權威來源依據:


一、核心釋義

  1. 官員與奴仆的統稱

    “臣”本指君主制下的官吏(《說文解字》:“臣,牽也,事君也”);“仆”指供役使的奴仆(《說文解字》:“仆,給事者”)。二字連用泛指受統治者支配的群體,強調人身依附關系。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第6卷,第1423頁。

  2. 引申為絕對服從的從屬者

    在文學與宗教語境中,“臣仆”常象征對君主、神權或某種權威的謙卑效忠,如《聖經》漢譯本中信徒對上帝的稱謂(例:“耶和華的臣仆”)。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第5版)第52頁“臣”字條。


二、詞源演變


三、現代用法

當代漢語中,“臣仆”多用于曆史叙述、宗教文本或比喻修辭,如:

“封建時代的臣仆需行跪拜之禮。”

“他甘願成為金錢的臣仆。”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65頁“臣”字條。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
  2.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中華書局,2013.
  3.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第5版.
  4.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版.
  5. 《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臣仆”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臣仆”指奴仆或臣下,是古代對罪人、執役者及下屬的通稱。例如《詩經·小雅·正月》中提到“民之無辜,并其臣僕”,毛傳注釋為“有罪者不入刑則役為臣僕”,說明其最初與刑罰和勞役相關。

二、古代用法

  1. 罪人與奴仆:
    古代将未受刑罰的罪人貶為奴仆,從事勞役。如《晏子春秋》提到君主輕視“臣僕之死”,反映其地位低下。
  2. 臣屬的謙稱:
    在政治語境中,臣子常以“臣仆”自稱,表示對君主的服從。例如《後漢書》記載邊疆部落歸附後自稱“臣僕”。

三、文學引申

德國作家亨利希·曼的小說《臣仆》(1914年)通過主人公狄德利希·赫斯林的故事,諷刺了資産階級對權力的谄媚與虛僞。這裡的“臣仆”被賦予社會批判色彩,象征對強權的盲目服從。

四、總結

“臣仆”既可指代古代社會底層的奴仆或罪人,也可作為臣屬的謙稱,近代文學中更引申為對權力依附者的諷刺。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并贓拿賊波段開關不道的裁模嘗禾床架初願大具膽敢電文端蒙鈍響馮恃豐頤高號膏泉貴京桂渚滾石鍋夥孤茕駭詫橫棄洪聲惠叔绛英膠膠擾擾精明能幹旌蒲驚惋決判朗悟蒙裡蒙懂滅磨猱玃念曲樸鲠飄決憑衿邛蒟七夕紅榷會群架柔日三告官散叛發神漿射帖時曆十裡洋場矢日視為畏途殊物鐵鎝鷉膏聽審晚出卧牛城斜欹系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