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上半下的意思、半上半下的詳細解釋
半上半下的解釋
謂兩可之間。《朱子全書》卷十:“三年無改,謂是半上半下底事,在所當改者,但不可悤遽急改之。”《朱子全書》卷十九:“ 微子 去卻易, 比幹 則索性死,他( 箕子 )在半上半下處,最是難。”
詞語分解
- 半上的解釋 未全升起。 南朝 梁 蕭子範 《羅敷行》:“城南日半上,微步弄妖姿。” 南朝 陳 蕭铨 《賦得婀娜當軒織詩》:“綺窗猶垂翡翠幌,珠簾半上珊瑚鈎。”
- 下的解釋 下 à 位置在低處的,與“上”相對:下層。下款。 等級低的:下級。下品。下乘(佛教用語,一般借指文學藝術的平庸境界或下品)。下裡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學藝術,常與“陽春白雪”對舉)。 方面,方位:兩
網絡擴展解釋
“半上半下”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事物處于兩可之間或中間狀态,常用來描述不上不下、難以抉擇的情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形容事物處于中間位置,既不完全偏向一方,也不徹底倒向另一方,帶有模糊或猶豫的意味。
- 示例語境:如政策調整時“半上半下”的過渡狀态,或人在選擇時猶豫不決的立場。
二、出處與演變
- 文獻來源:最早見于南宋朱熹的《朱子全書》:
- 卷十提到“半上半下底事”,指需要修改但不宜倉促變動的情況。
- 卷十九以箕子為例,說明其處境比微子(離開)和比幹(赴死)更複雜,因處于“半上半下”的中間狀态。
三、用法與結構
- 語法功能:多作定語,描述中間狀态的事物或人。
- 成語結構:聯合式(并列結構),四字格式,中性色彩,古代常用。
四、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進退維谷、上下兩難(均強調難以抉擇)。
- 反義詞:斬釘截鐵、當機立斷(強調明确決斷)。
五、現代適用性
此成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書面或學術讨論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中間性”或“模糊性”内涵。
如需進一步分析具體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朱子全書》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半上半下》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這個詞是指一個物體或概念被分為兩半,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
拆分部首和筆畫:
《半上半下》這個詞的部首是“卩”(封)。它的筆畫數是8畫。
來源:
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确定,可能是由于事物的特征被分為上下兩部分而形成的一個口語化的短語。
繁體:
《半上半下》的繁體字為《半上半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可能沒有特定的字形或标準寫法來表示《半上半下》這個概念。它更多地是一種口頭上的表達。
例句:
他剪成《半上半下》的形狀。
組詞:
半分、上半身、下半身
近義詞:
上下兩半、上下分割
反義詞:
完整、整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