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谷名。在今 湖北 武昌 西 樊山 、 郎亭山 之間。 唐 孟士源 曾與 元結 同隱于此,名之曰“退谷”。 結 為作《退谷銘》,并序曰:“ 抔湖 西南是 退谷 ……時 士源 以 漫叟 退修耕釣,愛遊此谷,遂命曰‘退谷’。 元子 作銘以顯 士源 之意。”後以“退谷”代指退老、歸隱之處。 清 錢謙益 《王二溟布政謝事家居八十如少壯聽歌度曲累夕不倦奉贈》詩之一:“《三休記》向 中條 勒,《四漫詩》留 退谷 刊。” 清 吳偉業 《将至京師寄當事諸老》詩之二:“一自弓旌來 退谷 ,苦将行李累衰親。”弓旌,征聘隱者之禮。
“退谷”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釋,需結合不同來源信息綜合理解:
地理與曆史來源
原指唐代位于湖北武昌西樊山、郎亭山之間的山谷名稱。據記載,唐代文人孟士源與元結曾在此隱居,元結為此撰寫《退谷銘》,序文中提到該地因孟士源(號漫叟)退隱耕釣而得名。此後,“退谷”逐漸演化為歸隱之地的代稱,如清代錢謙益的詩中便用此意象指代退老隱居的場所。
引申含義
在文學語境中,“退谷”被賦予象征意義,代指“遠離官場或世俗、選擇歸隱”的行為,如“退谷刊詩”等用法。這與古代文人追求田園生活的思想密切相關。
需注意的特殊解釋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提到“退谷”作為成語解釋為“離開險地,比喻遠離困境”,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與原意存在混淆。建議優先參考曆史文獻中的地理與隱逸文化背景釋義。
退谷是一個漢字詞語,是由兩個部首組成: 辶(辵)和穀(谷)。辶(辵)是一個走的旁邊,表示動作的意思;穀(谷)是一個糧食倉庫,表示谷物的意思。
退谷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辶(辵):辶是一個5畫部首,可以包含7劃;
穀(谷):穀是一個7畫部首,可以包含13劃。
退谷來源于古代的農耕社會,寓意着人們收獲谷物之後返回家中的行為。在古代,這個詞語經常用于形容秋天收獲季節的結束,農民們歸還谷物到家中的情景。
退谷在繁體中的寫法為「退穀」。繁體字主要在中國台灣和香港地區使用,與簡體字(「退谷」)在意義上沒有區别,隻是字形形态上不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退谷的寫法多種多樣,有篆書、隸書、楷書等不同字體,但基本上字義沒有變化。例如,《說文解字》中的篆書寫法是「辶谷」,隸書寫法是「辶簠」,而現在常見的楷書寫法為「退谷」。
以下是一些關于退谷的例句:
1. 秋收之後,農民們都開始退谷。
2. 農曆九月是退谷的季節。
3. 他領着農民們退谷的過程。
一些與退谷相關的詞彙:
1. 組詞:退場、退休、谷物、穀倉(倉庫)。
2. 近義詞:歸谷、還谷、還鄉。
3. 反義詞:進谷、收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