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退谷的意思、退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退谷的解釋

山谷名。在今 湖北 武昌 西 樊山 、 郎亭山 之間。 唐 孟士源 曾與 元結 同隱于此,名之曰“退谷”。 結 為作《退谷銘》,并序曰:“ 抔湖 西南是 退谷 ……時 士源 以 漫叟 退修耕釣,愛遊此谷,遂命曰‘退谷’。 元子 作銘以顯 士源 之意。”後以“退谷”代指退老、歸隱之處。 清 錢謙益 《王二溟布政謝事家居八十如少壯聽歌度曲累夕不倦奉贈》詩之一:“《三休記》向 中條 勒,《四漫詩》留 退谷 刊。” 清 吳偉業 《将至京師寄當事諸老》詩之二:“一自弓旌來 退谷 ,苦将行李累衰親。”弓旌,征聘隱者之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退谷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其含義需從構詞與曆史語境綜合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字源構成

    • 退:本義為向後移動(《說文解字》:"卻也,一曰行遲也"),引申為退隱、遠離。
    • 谷:指兩山間的狹長地帶(《說文解字》:"泉出通川爲谷"),象征自然幽居之所。

      構詞邏輯:并列結構,"退"與"谷"結合,強調主動歸隱山林的行為與空間意向。

  2. 核心含義

    指主動離開世俗,歸隱于山谷,承載道家避世思想與文人追求超脫的精神。如唐代錢起《退谷》詩雲:"鹿裘長酒氣,茅屋有茶煙",以谷中生活喻示淡泊心境。


二、文化意象溯源

  1. 隱逸傳統載體

    源自先秦"岩穴之士"文化(《莊子·刻意》:"就薮澤,處閑曠"),至魏晉後成為士人逃避政治動蕩的符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登東臯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即此類意象延伸。

  2. 文學象征演變

    唐代王維辋川别業、白居易廬山草堂等實踐,使"退谷"從地理概念升華為精神淨土。南宋《輿地紀勝》載湖北退谷:"孟士源辭官居此",印證其作為隱逸地名的實指性。


三、現代語義延展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山南道》
  3. 王象之《輿地紀勝·荊湖北路》
  4. 錢起《退谷》(《全唐詩》卷236)
  5.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陶淵明集校箋》)

網絡擴展解釋

“退谷”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釋,需結合不同來源信息綜合理解:

  1. 地理與曆史來源
    原指唐代位于湖北武昌西樊山、郎亭山之間的山谷名稱。據記載,唐代文人孟士源與元結曾在此隱居,元結為此撰寫《退谷銘》,序文中提到該地因孟士源(號漫叟)退隱耕釣而得名。此後,“退谷”逐漸演化為歸隱之地的代稱,如清代錢謙益的詩中便用此意象指代退老隱居的場所。

  2. 引申含義
    在文學語境中,“退谷”被賦予象征意義,代指“遠離官場或世俗、選擇歸隱”的行為,如“退谷刊詩”等用法。這與古代文人追求田園生活的思想密切相關。

需注意的特殊解釋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提到“退谷”作為成語解釋為“離開險地,比喻遠離困境”,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與原意存在混淆。建議優先參考曆史文獻中的地理與隱逸文化背景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百端待舉飽雨比先不防蒼潤餐雲卧石誠貫重山峻嶺擔雪塞井貳過閣淺弓調馬服廣漠估堆兒骨頭骨腦恒屬活東嘉誼痎瘧潔身自守急腳鬼酒幌克核鲙殘魚窾缺睏睡老大小淚潮儡亡馬價滿天星鬥麼陋萌動惱燥内三院賠賬漂厲砯砰俏影棄墜軥牛顋巴擅場傷俘煞拍食時試作司柁蒐狩蘇俄螳蜋僮部葦塘渥太華下截鮮膚謝親翕赫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