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蕭丘的意思、蕭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蕭丘的解釋

傳說中的海島名。相傳在 南海 中,上有寒火,春生秋滅,生長一種小而焦黑的樹木。 晉 葛洪 《抱樸子·論仙》:“水性純冷,而有 溫谷 之湯泉;火體宜熾,而有 蕭丘 之寒焰。” 晉 葛洪 《抱樸子·廣譬》:“朱飊鑠石,而不能靡 蕭丘 之木。”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火·陽火陰火》:“此外又有 蕭丘 之寒火,澤中之陽焰,野外之鬼磷,金銀之精氣,此皆似火而不能焚物者也。” 清 曹寅 《胡進也木孩将移居南城》詩:“驚沙連廣漠,冷焰合 蕭丘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蕭丘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古典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蕭丘”由“蕭”與“丘”組合而成。“蕭”在《說文解字》中解作“艾蒿”,後引申為冷清、寂寥之意。“丘”指自然形成的小土山,《爾雅·釋丘》定義為“非人為所為之丘”。組合詞義可理解為“長滿蕭草的山丘”或“荒涼寂寥的土丘”。

二、文獻典出 該詞最早見于北魏郦道元《水經注·卷三十九》,載有“蕭丘之陽,有寒泉焉”的地理描述,指代具體地貌特征。唐代《藝文類聚》引《交州記》載“蕭丘之上,十日同出”,賦予其神話色彩。

三、文化象征 在文學創作中,“蕭丘”常作為意象符號,如宋代詞人張炎《甘州》中“記蕭丘舊隱,竹屋苔矶”,既指隱居之地,又暗含遺世獨立之意境。明清方志中多用作地名,如《江西通志》記載的“蕭丘山”,印證其地理實指功能。

注:本詞條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蕭丘”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傳說中的海島名(主要含義)

  1. 地理位置
    相傳位于南海中,是古代神話中的特殊海島。

  2. 自然特征

    • 島上有“寒火”,即一種冷焰,春生秋滅,無法焚燒物體。
    • 生長着細小且焦黑的樹木,可能與寒火共生。
  3. 文獻記載
    晉代葛洪《抱樸子》提到其寒火特性,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将其歸類為“似火而不能焚物”的現象。


二、字面引申義(次要解釋)

部分資料認為“蕭丘”由“蕭”(形容蕭瑟)和“丘”(土堆)組合而成,引申為覆蓋蕭瑟植物的小土堆,多用于文學中比喻荒涼、孤寂的環境或心境。但此解釋權威性較低,需結合語境判斷。


提示: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抱樸子》《本草綱目》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奧内敗乘逼笮波厮豺鼠子插蠟燭常足懲勸措施單食短折煩絮負固不服鬼撇禾詞鼓忽怳會茶回溪阪駕龍簡翰賤妓剪紙片兒經說金花牋久束濕薪譏侮阬穽擴版臘八累形離湣另外禮為情貌镂銀廬劇瑪爾噶慢調密契内視攀鴻彯彯搴擥汽筒山宮煞強似審官耍子束裹水排説寡嘴束湍肆應松風歲寒鐵絙通假文不對題五噫歌夏後開仙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