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鐵絚 ”。
根據現有文獻資料,“鐵絙”為古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一、讀音與結構 拼音為tiě gēng(注音:ㄊ一ㄝˇ ㄍㄥ),屬于偏正結構複合詞,其中“鐵”指金屬材質,“絙”本義為大繩索,合指鐵制粗索。
二、核心詞義 指古代用于軍事或工程固定的鐵制纜索,與「鐵索」同義,但更具書面語色彩。如明代馬愈《馬氏日抄》記載太監王振宅邸前用鐵絙拴狼,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描述宋元水戰中「斷鐵絙」的戰術動作。
三、使用特征
需注意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日常使用頻率極低,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仿古文本中。相關成語及衍生用法暫未見典籍記載。
鐵絙(tiě gé)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鐵鐐。鐵絙是一種用鐵制成的束縛器具,常用于古代人們對犯人或奴隸的控制和束縛。
鐵絙的部首是金(jīn),筆畫數為11畫。
鐵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奴隸社會。在古代社會中,奴隸被列為貴族的財産,為了避免奴隸逃跑或造反,貴族會使用鐵絙來束縛奴隸的手腳。繁體字為鐵絓。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鐵絙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書寫風格,鐵絙的形狀可能會稍有差異,但整體結構和義理基本相同。
1. 奴隸戴上了沉重的鐵絙,無法逃脫束縛。
2. 罪犯們被鐵絙牢牢地囚禁在牢房裡。
鐵絙可以作為一個詞語的組成部分,與其他漢字組合成新的詞語,例如:
1. 鐵鍊(tiě liàn):用鐵制成的鍊條。
2. 綁鐵絙(bǎng tiě gé):用鐵束縛器具進行捆綁。
近義詞:鐵鐐(tiě liáo)、鐵鍊(tiě liàn)。
反義詞:自由(zì yóu)、解放(jiě fàng)。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