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假的意思、通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假的解釋

[interchangeability of words or characters] 漢字中的互相通用及假借的用法

詳細解釋

(1).互相借用。 明 文徵明 《企齋先生傳》:“先生昆弟五人,白首同居,有無通假,死喪患難,惠恤惟勤,於倫誼至篤也。” 張元濟 《<愧郯錄>跋》:“書此以識吾友通假之惠,并為是書慶幸焉。”

(2).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本字。嚴格說,與本無其字的假借不同,但習慣上也通稱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如借“公”為“功”,借“駿”為“峻”;雙聲通假,如借“祝”為“織”,借“果”為“敢”;疊韻通假,如借“崇”為“終”,借“革”為“勒”。古書多用通假字;今簡化漢字也常常采用,如借“谷”為“穀”,借“籲”為“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通假是漢字使用中的特殊現象,指古代文獻中因音同或音近而臨時借用其他字替代本字的用字方式。這一概念在漢語訓诂學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核心特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 音韻關聯性

    通假字與本字需具備相同或相近的讀音關系。根據《漢語大詞典》的界定,通假分為嚴格同音通假(如"蚤"通"早",二者上古音均屬精母幽部)和音近通假(如"歸"通"饋",同屬見母微部)。這種語音關聯性反映了古代漢字表音化傾向。

  2. 臨時替代性

    通假本質上屬于"本有其字"的臨時借用現象,與六書中的"假借"存在本質區别。《漢字通假例解》強調,假借是"本無其字"的永久借用,而通假是已有本字卻故意不用的臨時替代行為,如《史記》中"倍"通"背"的用例。

  3. 曆時演變特征

    通假現象在先秦文獻中出現頻率最高,占現存通假用例的73%(據《古漢語通假字字典》統計)。隨着漢字規範化進程,東漢《說文解字》系統建立後,通假使用逐漸減少,至唐代基本消失。

  4. 訓诂學價值

    清代學者王念孫在《讀書雜志》中提出"因聲求義"原則,強調通假字考釋對古籍解讀的重要性。例如《論語》"政逮于大夫"中的"政"實為"正"的通假,揭示季氏專政的史實。

  5. 類型學劃分

    現代文字學将通假細化為三類:通用字(長期互用如"才/材")、假借字(臨時借用如"信/伸")、古今字(曆時替代如"說/悅")。這種分類體系由裘錫圭在《文字學概要》中确立,成為當代研究的重要範式。

網絡擴展解釋

通假是中國古代文獻中常見的用字現象,指在書寫時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臨時替代本字。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析:

一、核心定義

通假即“通用、借代”,指古人書寫時未使用本字,而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替代。例如《曾子殺彘》中“女還”的“女”實為“汝”的通假。

二、形成原因

  1. 文字發展局限:先秦時期文字數量有限,需借用現有字表達新義
  2. 地域差異:春秋戰國各國文字不統一,形成異體字借用習慣
  3. 書寫習慣:古代抄寫依賴口傳,易按發音記錄字形

三、主要特點

四、與假借字區别

特征 通假字 假借字
本質 用字現象 造字方法(六書之一)
本字存在性 本字已存在 本字不存在
使用性質 臨時替代 永久借用

(依據整理)

五、常見類型

  1. 同音通假:說→悅(《論語》「不亦說乎」)
  2. 形近通假:當→倘(《史記》「當與秦相較」)
  3. 方言通假:部分因地域發音差異産生(如楚地文字特點)

建議閱讀《說文通訓定聲》等專著深入了解音韻演變,查詢來源網頁可獲取更多例證。

别人正在浏覽...

贲戋常久摻假讒客躔探敕使充發單危偾發府闆幹海挂漏官禁過日腳嚎喪鶴徑河陽簧谮虎觀家道消乏健美磵澌噭呼靜街浄土緝拾髻鴉蠲豁句無抗橫枯槁螺髻慢工出巧匠蔓生冒不失名聲過實抹貼昵就纰薄豈安千人踏勸農日注撒花神狗幹郎沈潦十榦時器收當嗣徽胎元讨野火聽事銅帽撾築五酉先驅蝼蟻小開謝絶席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