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terchangeability of words or characters] 漢字中的互相通用及假借的用法
(1).互相借用。 明 文徵明 《企齋先生傳》:“先生昆弟五人,白首同居,有無通假,死喪患難,惠恤惟勤,於倫誼至篤也。” 張元濟 《<愧郯錄>跋》:“書此以識吾友通假之惠,并為是書慶幸焉。”
(2).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本字。嚴格說,與本無其字的假借不同,但習慣上也通稱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如借“公”為“功”,借“駿”為“峻”;雙聲通假,如借“祝”為“織”,借“果”為“敢”;疊韻通假,如借“崇”為“終”,借“革”為“勒”。古書多用通假字;今簡化漢字也常常采用,如借“谷”為“穀”,借“籲”為“籲”。
通假是中國古代文獻中常見的用字現象,指在書寫時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臨時替代本字。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析:
通假即“通用、借代”,指古人書寫時未使用本字,而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替代。例如《曾子殺彘》中“女還”的“女”實為“汝”的通假。
特征 | 通假字 | 假借字 |
---|---|---|
本質 | 用字現象 | 造字方法(六書之一) |
本字存在性 | 本字已存在 | 本字不存在 |
使用性質 | 臨時替代 | 永久借用 |
(依據整理)
建議閱讀《說文通訓定聲》等專著深入了解音韻演變,查詢來源網頁可獲取更多例證。
通假,是指漢字的不同讀音在特定語境下可以互相替換使用的現象。
通假的拆分部首為辶,筆畫數為7。
通假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發展過程。由于漢字的演變和語言的變化,許多漢字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域有不同的發音和意義,因此産生了通假現象。
通假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通假」。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通假可以用「通賣」形式來表示。
1. 在古代,「波」字通假為「白」,表示池塘或湖泊。
2. 「天」和「忝」在古代可通假為同一個音,但意義不同。
通假可以用于組成以下詞語:
1. 通假音:指漢字不同讀音的互相替換。
2. 通假字:指在特定語境下可以互通的漢字。
通假的近義詞包括通用和通行,它們都指的是在特定情況下可以互相替代使用。
通假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因為它是一種語言現象,沒有與之完全相對的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