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忽怳的意思、忽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忽怳的解釋

(1).亦作“ 忽荒 ”、“ 忽恍 ”、“ 忽慌 ”。(1)謂似有似無,模糊不分明。《老子》:“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忽怳。” 漢 賈誼 《鵩鳥賦》:“釋智遺形,超然自喪;寥廓忽荒兮,與道翺翔。” 漢 揚雄 《〈法言〉序》:“神心忽恍,經緯萬方。” 南朝 梁 劉孝标 《辯命論》:“而其道密微,寂寥忽慌,無形可以見,無聲可以聞。” 章炳麟 《徵信論下》:“從是讎質自離者,誠有可知,亦或忽怳如不可知。”(2)指天空。《淮南子·人間訓》:“翺翔乎忽荒之上,析惕乎虹蜺之間。”《文選·班固〈答賓戲〉》:“應龍潛於潢污,魚黿媟之,不覩其能奮靈德,合風雲,超忽荒而躆昊蒼也。” 李善 注:“ 項岱 曰:忽荒,天上也。” 三國 魏 阮籍 《答伏義書》:“躍踸踔,陵忽慌,從容與道化同逌,逍遙與日月并流。”(3)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唐 孫樵 《罵僮志》:“忽怳乎若病酲之未醒,茫洋若癡人之暝行。”

(2). 黃帝 臣名。善忘之人。《淮南子·人間訓》:“故 黃帝 亡其玄珠,使 離珠 、 剟 索之,而弗能得之也,於是使 忽怳 而後得之。” 高誘 注:“ 忽怳 , 黃帝 臣也; 忽怳 ,善忘之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忽怳”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核心含義

  1. 模糊不分明
    指事物似有似無、難以捉摸的狀态。

    • 例:《老子》中“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忽怳”,形容“道”的玄妙不可名狀。
    • 漢代賈誼《鵩鳥賦》用“寥廓忽荒”描述與“道”融為一體的超然境界。
  2. 指代天空或虛空
    《淮南子·人間訓》提到“翺翔乎忽荒之上”,以“忽荒”喻指高遠缥缈的天空。

  3. 神志不清、精神渙散
    唐代孫樵《罵僮志》中“忽怳乎若病酲之未醒”,形容恍惚迷離的狀态。

二、其他說法

三、詞源與關聯

四、現代使用

該詞多見于古典文獻或哲學讨論,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常見于文學性較強的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二

忽怳

忽怳是一個漢字詞語,拼音為"huǎng",它有着多個含義和用法。

拆分部首和筆畫

忽怳的部首是心字旁,它由左邊的三畫組成。

來源

忽怳是一個由"心"和"黃"兩個字組合而成的詞。其中,"心"代表着心靈、内心,"黃"則有焦慮、不安的意思。忽怳所表達的含義是内心的焦慮、急躁、不安。

繁體字

忽怳的繁體字為"忽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忽怳"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忽"字也可以寫作"忽兒"或者"忽伍","怳"字可以寫作"忄望"。

例句

1. 他心裡忽怳不安,無法入睡。

2. 這個消息讓他的内心忽怳起伏。

組詞

1. 忽然:表示突然、立刻的意思。

2. 忽視:表示不重視、不關注的意思。

3. 忽略:表示忘記或者不顧的意思。

近義詞

1. 焦慮:形容内心急躁、不安。

2. 焦急:表示心情急切、擔憂。

反義詞

1. 甯靜:形容安甯、平靜的心境。

2. 平和:表示内心平穩、安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