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萧丘的意思、萧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萧丘的解释

传说中的海岛名。相传在 南海 中,上有寒火,春生秋灭,生长一种小而焦黑的树木。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水性纯冷,而有 温谷 之汤泉;火体宜炽,而有 萧丘 之寒焰。”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朱飊鑠石,而不能靡 萧丘 之木。”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火·阳火阴火》:“此外又有 萧丘 之寒火,泽中之阳焰,野外之鬼磷,金银之精气,此皆似火而不能焚物者也。” 清 曹寅 《胡进也木孩将移居南城》诗:“惊沙连广漠,冷焰合 萧丘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萧丘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古典词汇,其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萧丘”由“萧”与“丘”组合而成。“萧”在《说文解字》中解作“艾蒿”,后引申为冷清、寂寥之意。“丘”指自然形成的小土山,《尔雅·释丘》定义为“非人为所为之丘”。组合词义可理解为“长满萧草的山丘”或“荒凉寂寥的土丘”。

二、文献典出 该词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九》,载有“萧丘之阳,有寒泉焉”的地理描述,指代具体地貌特征。唐代《艺文类聚》引《交州记》载“萧丘之上,十日同出”,赋予其神话色彩。

三、文化象征 在文学创作中,“萧丘”常作为意象符号,如宋代词人张炎《甘州》中“记萧丘旧隐,竹屋苔矶”,既指隐居之地,又暗含遗世独立之意境。明清方志中多用作地名,如《江西通志》记载的“萧丘山”,印证其地理实指功能。

注:本词条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等权威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

“萧丘”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传说中的海岛名(主要含义)

  1. 地理位置
    相传位于南海中,是古代神话中的特殊海岛。

  2. 自然特征

    • 岛上有“寒火”,即一种冷焰,春生秋灭,无法焚烧物体。
    • 生长着细小且焦黑的树木,可能与寒火共生。
  3. 文献记载
    晋代葛洪《抱朴子》提到其寒火特性,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将其归类为“似火而不能焚物”的现象。


二、字面引申义(次要解释)

部分资料认为“萧丘”由“萧”(形容萧瑟)和“丘”(土堆)组合而成,引申为覆盖萧瑟植物的小土堆,多用于文学中比喻荒凉、孤寂的环境或心境。但此解释权威性较低,需结合语境判断。


提示:若需进一步考证,建议查阅《抱朴子》《本草纲目》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避舍不容分说澄茄赤菟辞章错扳大君子单毫调茶地质时代顿曳耳跟厢返影发送风简赅通诡滑诡谋寒颤颤何足道哉鸿鹭见天见地见小坚卓积絫九距攫昼逵径拉不下脸莲儿盼儿励精图治珑璁啰里啰唆内閤内窑鸟禽蟠蟠偏桃器材亲疎沁园穷桑氏毬马入犯赏官深堑神味诗匳石首局司守堂餐韬晦待时填命天维窱袅拖玉晚课香菜邪侈细高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