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裹的意思、束裹的詳細解釋
束裹的解釋
包紮。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呂無病》:“婦曰:‘妾私出,何顔復求兄弟……’遂於腰間出利刃,就牀邊伸左手一指斷之,血溢如湧。 孫 大駭,急為束裹。”
詞語分解
- 束的解釋 束 ù 捆住,系:束縛。束裝(整理行裝)。束發(?)。束之高閣。束手無策。 量詞,用于捆在一起的東西:束修(十條幹肉,原指學生送給老師的禮物,後指給老師的報酬)。 聚集成一條的東西:光束。電子束。 控
- 裹的解釋 裹 ǒ 包;纏繞:裹腳。把這包糖裹好。裹足不前。 夾帶;夾雜:不該把次貨裹進去賣。好人壞人裹在一起一時分不清。 方言,吸(奶):小孩生下來就會裹奶。奶頭被這孩子裹得生疼。 筆畫數:; 部首:衣; 筆
專業解析
"束裹"是一個古語色彩較濃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包紮、捆紮,并由此引申出收拾行裝的意思。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
本義:包紮、捆紮
- 這個含義直接來源于“束”和“裹”兩個字的疊加。“束”指用繩子等捆起來,“裹”指包裹、纏繞。兩個字組合,強調将物品用繩索或布帛等物捆綁、包紮嚴實。
- 例如:形容包紮傷口或捆紮物品。在古文中可見類似用法,如“束裹傷口”、“束裹行囊”。
- 來源依據:此釋義基于對“束”與“裹”單字本義的訓诂學分析,見于《說文解字》對“束”(縛也)和“裹”(纏也)的解釋,以及《漢語大詞典》等大型辭書對複合詞義的歸納。
-
引申義:收拾行裝
- 由“捆紮物品”這一動作,特别是捆紮外出所需物品,自然引申出“收拾行裝、準備出發”的意思。這是“束裹”在古代文獻中相對更常見的用法。
- 例如:“束裹辭親去,追歡千裡遊。” (形容收拾行裝辭别親人,遠行尋歡)。
- 來源依據:此引申義明确記載于《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例如,《漢語大詞典》對“束裹”的釋義包含“收拾行李”。古代文學作品中也常有此用法佐證。
-
現代使用情況
- “束裹”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已非常罕用,屬于書面語或古語詞。其“包紮”的意思基本被“包紮”、“捆綁”等詞取代;“收拾行裝”的意思則完全被“收拾行李”、“打點行裝”、“整裝待發”等現代常用短語替代。
- 來源依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通常不再收錄“束裹”一詞,或标注為“古語詞”,反映了其現代使用頻率極低。語料庫檢索也顯示其現代用例稀少。
“束裹”主要包含兩層含義:
- 包紮、捆紮: 指用繩索、布條等物将物品或傷口捆綁、包裹起來。這是其最基礎的字面意義。
- 收拾行裝: 由捆紮外出所需物品引申而來,指整理、打點行李,準備啟程遠行。這是其在古代文獻中更常見的用法。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基本不再使用,屬于曆史詞彙。理解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束裹”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基本含義:包紮(動詞)
- 字面解釋:指用布、繩等物将物體包裹或捆紮。
- 出處: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呂無病》中提到“孫大駭,急為束裹”,描述緊急包紮傷口的場景()。
- 例句:如“銀裝束裹”形容雪後景物被白雪覆蓋,類似包裹的狀态()。
二、引申含義:約束/束縛(形容詞)
- 抽象用法:比喻人或事物受到外部條件、傳統觀念或社會規範的限制,無法自由發展。
- 來源:部分現代網絡詞典将其擴展為形容“被束縛的狀态”,如思想、行為受限制()。
- 注意:此用法在古典文獻中未明确出現,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引申。
使用建議:
- 文學場景:描述具體包紮動作時,優先用動詞含義(參考古典文獻)。
- 抽象表達:若需比喻性用法,需結合上下文明确語義,避免歧義。
不同來源對詞義的解釋略有差異,建議根據具體語境選擇合適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百夫雄百身莫贖榜門賣官邊蠻畢身尺地赤龍雠斂禱賽笛律否口綱船各處宮櫂關曆官身鬼狐涎後先化行胡苑見喜結诰桀黠寄鴈傳書積直立櫃泷吏樓梯鸾書羅縷胪言内饋怒芒女趫漚罨乾匿七棄去斥荵冬任勞任怨三角點三箧散走山颠麝芬生拉活扯實成石礎時和歲豐示夢睡伏鼠樝棠茇通逆吾當五明宮蝦菜向導處巷哭象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