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恃險阻而不臣服。《周禮·夏官·大司馬》:“野荒民散則削之,負固不服則侵之。” 鄭玄 注:“負,猶恃也;固,險可依以固者也;不服,不事大也。” 賈公彥 疏:“謂依恃險固,不服事大國,則以兵侵之。”《水浒傳》第九九回:“ 張雄 等今被大兵圍困,負固不服。” 明 張瀚 《松窗夢語·南遊記》:“自 梧州 以東, 肇慶 以西,中介大江,北岸皆郡邑;南岸為羅傍, 瑤 僮 據山倚江,負固不服,時出江上為盜,今已剿滅無遺。”
“負固不服”是一個漢語成語,指依恃險要地勢或地理屏障,不肯臣服或歸順。該詞多用于描述軍事或政治對抗中的頑固抵抗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鄭玄在《周禮》注中明确:“負,猶恃也;固,險可依以固者也;不服,不事大也。”,進一步說明其依托地理險阻、對抗強權的含義。
總結來看,該成語強調“地理險阻”與“抵抗行為”的雙重關聯,需結合曆史背景和具體語境理解其深層含義。
《負固不服》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一個人遇到困難或挫折時,能夠堅持不服輸,勇往直前。
段落2:拆分部首和筆畫《負固不服》由四個漢字組成。其中,“負”字的部首為“貝”,具有9畫;“固”字的部首為“囗”,具有8畫;“不”字的部首為“一”,具有4畫;“服”字的部首為“衤”,具有8畫。
段落3:來源和繁體《負固不服》這一成語的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學。它由簡體漢字組成,因此沒有繁體字形式。
段落4: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常有變化。關于《負固不服》成語的古代寫法,需要進一步研究。
段落5:例句他在面對失敗時,始終保持着負固不服的精神。
段落6:組詞、近義詞、反義詞與《負固不服》相關的組詞:堅持不懈、執着追求。
與《負固不服》近義詞:堅持到底、不屈不撓。
與《負固不服》反義詞:輕易放棄、屈服順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