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臘八的意思、臘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臘八的解釋

[the 8th day of the 12th lunar month] 農曆十二月初八。民間有在這一天喝臘八粥的習俗

詳細解釋

農曆十二月初八日。相傳為 釋迦牟尼 成道日,寺院于是日誦經,舉行法會,民間亦視為盛節。 宋 吳自牧 《夢粱錄·十二月》:“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 老舍 《駱駝祥子》八:“年節越來越近了,一晃兒已是臘八。” 姚雪垠 《長夜》二八:“每到年節,全家人從臘八過了就開始忙起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臘八,又稱“臘日”“臘八節”,是漢族傳統節日,定于農曆十二月初八。該名稱源于古代“臘祭”習俗,“臘”本指歲末祭祀活動,《說文解字》釋“臘”為“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南北朝時期《荊楚歲時記》明确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标志其節俗正式形成。

節日起源包含三重文化内涵:

  1. 農耕祭祀:源于周代年終祭祀神靈與祖先的“蠟祭”和“臘祭”,《禮記·郊特牲》記載“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飨之也”;
  2. 佛教紀念:佛教傳入後與佛成道日融合,《東京夢華錄》載“諸大寺作浴佛會,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
  3. 民俗融合:融合古代驅疫、逐鬼的“傩”儀式,形成冬令進補、祈願豐收的綜合性節俗。

核心習俗以臘八粥為代表,宋代《夢粱錄》詳述“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作粥”,此食俗被清代《燕京歲時記》列為“朝廷、寺院、黎民皆備”的節令食品。現代民俗學者烏丙安在《中國民俗學》中指出,臘八粥中八種食材象征八方來福,薏米、蓮子等配伍體現中醫養生智慧。

該節日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其文化價值體現在三方面:傳承古代祭祀禮儀、展現多宗教文化交融、維系家族倫理觀念。當代北京雍和宮、杭州靈隱寺等仍延續施粥傳統,印證着這一節日的活态傳承。

網絡擴展解釋

“臘八”指農曆十二月初八,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具有多重文化内涵和習俗傳承。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臘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又稱“臘日祭”“佛成道節”等。該節日最初源于上古時期的臘祭儀式,後與佛教文化融合,形成兼具祭祀與宗教意義的民俗活動。


二、名稱由來

“臘”字的含義有三層:

  1. 新舊交替:源自《隋書·禮儀志》,“臘者,接也”,寓意辭舊迎新。
  2. 狩獵祭祀:“臘”通“獵”,指用獵獲的動物祭祀祖先與神靈。
  3. 逐疫迎春:臘月驅除疫病、迎接新春的儀式,後演變為祈福活動。

三、曆史演變

  1. 上古起源:先秦時期以冬至後第三個戌日為“臘日”,祭祀祖先與自然神靈,祈求豐收。
  2. 佛教融合: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将釋迦牟尼成道日(十二月初八)與臘祭結合,形成“臘八節”。
  3. 道教影響:道教稱其為“王侯臘”,列為五臘日之一,體現天地人和諧思想。

四、主要習俗

  1. 飲食習俗:
    • 臘八粥:用多種谷物、幹果熬制,象征豐收與吉祥。
    • 臘八蒜:北方地區泡制蒜醋,用于春節食用。
  2. 地區差異:北方更重視臘八節,有“過了臘八就是年”之說;南方較少提及。

五、文化意義

臘八節承載了農耕社會的豐收祈願、家庭團圓的美好期許,并融合了佛教、道教與民間信仰,成為中華文化中自然崇拜、祖先敬奉與宗教儀禮的綜合體現。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文獻或習俗案例,可參考搜索結果中的來源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

阿呀百祥闆本學長律蚩然純麗爨具搗麻煩到懸大澤鄉洞分對蹠蛾眉法錦風雨無阻剛明管閑事詭問孤劒賀監穢物淨化金陵山九代際限季鷹魚絹估昆仲括借凓冽崚峋林下意輪桷昧錯珉采墓陵内谒者偏練雨疲耗疲劇普爾歧出輕華染畫柔美肉食三魂七魄設拜申錫世紛收屍死靜恬不知愧天仙果佻剽駝鈎潙叟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