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地名。俗名 回阬 。亦省作“ 回谿 ”。即 東崤山阪 。在 河南 洛甯 縣東北,長四裡,寬二丈,深二丈五尺。 東漢 初 赤眉 農民起義軍曾與 馮異 軍激戰于此。《後漢書·馮異傳》:“ 異 棄馬步走,上 回谿阪 ,與麾下數人歸營……璽書勞 異 曰:‘ 赤眉 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 回谿 ,終能奮翼 澠池 。’”
回溪阪是古代地名,具有重要的曆史與地理意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地理位置與别稱
回溪阪位于今河南省洛甯縣東北部,是東崤山阪的一部分,俗名“回坑”或“回谿”。其地形特征為長四裡,寬二丈,深二丈五尺,屬于狹窄險要的山間通道。
曆史事件
東漢初年(約公元1世紀),赤眉農民起義軍曾在此與東漢将領馮異的軍隊激戰。據《後漢書·馮異傳》記載,馮異在此戰中一度失利,後重整旗鼓,最終在澠池取得勝利,因此被漢光武帝劉秀嘉獎。
文獻記載與意義
該地名因馮異與赤眉軍的戰役而載入史冊,成為描述戰争轉折的典故。例如“始雖垂翅回谿,終能奮翼澠池”即指馮異在此地的反敗為勝。
地理特征
作為崤山古道的一部分,回溪阪地勢險峻,回曲如溪流,故得名“回谿”。其地形特點在古代軍事防禦中具有戰略價值。
總結來看,回溪阪既是自然地理的險要隘口,也是東漢初年重要戰役的曆史見證地。
《回溪阪》是一個成語,意為回頭看的時候已經到達了山腳下的河邊。寓意形容事情轉眼間已經達到了尾聲,或者表示事情發展得很快。
《回溪阪》的三個字分别由“口”、“水”和“阜”作為部首,并且擁有10個筆畫。
《回溪阪》這個成語來源于《詩經·小雅·車轄》中的“驽于犬蓍,不敢後矣。離之回也,不忍後也,回之彤也,不忍息也。”
繁體字的寫法為“回谿阪”。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其中将“回溪阪”分别寫成了“囬谿阪”。
他經曆了很多困難,但是最終他回溪阪了。
悔過自新、回光返照、回心轉意、回饋等。
見風使舵、迅疾如風、迅速如箭等。
緩步維艱、難以啟齒、緩慢而艱難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