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為情貌的意思、禮為情貌的詳細解釋
禮為情貌的解釋
意謂一個人的禮儀容止為内心的顯現。情,情意;貌,容儀。貌和情互為表裡。《韓非子·解老》:“禮為情貌者也,文為質飾者也。” 晉 阮侃 《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 周公 有請命之事, 仲尼 非 子路 之禱。今鈞聖而鈞疾,何事不同也?故知臣子之情,盡斯心而已。所謂禮為情貌者耳。”
詞語分解
- 禮的解釋 禮 (禮) ǐ 社會生活中,由于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而形成的儀節:婚禮。喪(乶 )禮。典禮。 符合統治者整體利益的行為準則:禮教(刼 )。禮治。克己複禮。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動作:禮讓。禮遇。禮贊。禮尚往
- 情貌的解釋 .神情與面貌。《荀子·禮論》:“故情貌之變,足以别吉兇,明貴賤親疏之節。” 晉 陸機 《文賦》:“信情貌之不差,故每變而在顔。” 唐 康骈 《劇談錄·洛中豪士》:“明日復覩 聖剛 ,備述諸子情貌。
網絡擴展解釋
“禮為情貌”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通過外在的禮儀舉止反映内在的情感和态度,強調表裡如一的修養。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 字面拆分:
- 禮:指禮儀、禮節,是社會行為規範的總稱。
- 為:表示“作為”或“體現”。
- 情:指内心的情感、情意。
- 貌:指外在的儀容、舉止。
- 整體含義:禮儀是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現,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割。
2.思想淵源
- 法家典籍:最早出自《韓非子·解老》:“禮為情貌者也,文為質飾者也。”,認為禮是情感的外化,如同文采修飾本質。
- 儒家關聯:儒家強調“禮”的規範作用(如荀子認為禮是節制欲望的準則),而“禮為情貌”進一步将禮與内在情感結合,體現内外統一的道德觀。
3.應用與延伸
- 古代語境:用于描述君子修養,如晉代阮侃引用此語說明“盡斯心而已”的臣子之道。
- 現代意義:延伸為社交中真誠與禮貌的結合,即外在行為需以尊重、關懷為内核。
4.相關概念辨析
- 與“文質彬彬”對比:二者均強調内外統一,但“禮為情貌”更側重禮儀與情感的關聯,而“文質彬彬”側重文采與質樸的平衡。
- 與“虛禮”區别:若僅有形式而無真情,則違背“禮為情貌”的本意。
5.文化價值
- 該成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誠于中,形于外”的哲學觀,倡導言行一緻、内外兼修,對個人修養和人際交往具有指導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如《韓非子》原文),可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禮為情貌
《禮為情貌》是一個成語,意為言行舉止應該體現出對他人的尊敬和關愛。它由兩個部分組成,禮和情貌。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康熙字典”,《禮為情貌》的拆分部首是讠和心,表示與言語和情感相關,字的總筆畫數為11畫。
來源
《禮為情貌》來源于《孟子》。
孟子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偉大思想家,他強調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愛情以及對他人的尊重和關懷。他認為,一個人的言行舉止應當反映出他心中的關切和真誠,以體現對他人的禮貌。
這個成語體現了孟子對人際關系、社會道德的重要觀點,并被後世廣泛應用。
繁體
《禮為情貌》的繁體字寫法為「禮為情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的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代《說文解字》,《禮為情貌》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識之也﨟」。
例句
他待人接物非常有禮貌,總是以禮為情貌。
組詞
禮節、言行、舉止、尊重
近義詞
言行一緻
反義詞
無禮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