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朝使的意思、朝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朝使的解釋

(1).朝廷派出的使者。 唐 王梵志 《朝使來相過》詩:“朝使來相過,設食因盃酌。”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盧師山》:“一朝魃鬼走平川,萬姓嗷嗷朝使宣。誰為吾民解倒懸,童子應命登法筵。”

(2).方國向中央政府朝賀的使者。 唐 張籍 《送新羅使》詩:“萬裡為朝使,離家今幾年?” 宋 吳自牧 《夢粱錄·元旦大朝會》:“如朝使入朝辭,賜宴餞行,仍賜馬匹銀帛,禮物甚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朝使"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朝廷派遣的使臣或使者。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字義分解與構詞:

    • 朝 (cháo): 本義指臣子拜見君主或宗教徒參拜神佛,引申指君主處理政事的地方,即朝廷、王朝。在此詞中取其“朝廷”義。
    • 使 (shǐ): 本義指命令、派遣,引申指奉命出使的人,即使者、使節。
    • 合成義: “朝”與“使”組合,意為“朝廷的使者”,即代表朝廷執行公務、傳達命令或進行外交活動的官員。
  2. 核心含義與用法:

    • 朝廷的使者: 這是最核心的含義。指由中央政府(朝廷)正式派遣,代表皇帝或朝廷執行特定任務的官員。這些任務可能包括:
      • 傳達诏令: 将皇帝的旨意或朝廷的政令傳達到地方或邊疆。
      • 巡視監察: 代表朝廷巡視地方,考察吏治民情。
      • 外交出使: 代表本國朝廷出使外國或藩屬國,進行外交活動(如冊封、宣谕、交涉等)。
      • 處理專項事務: 如赈災、督軍、采辦等臨時性重要任務。
    • 外交語境中的特指: 在對外關系中,“朝使”常特指來朝貢的外國或藩屬國派來的使節。例如,古代中國史書中常将日本、朝鮮、越南等國派來的使節稱為“朝使”,意指前來朝見中國天子、進獻貢品的使者。如《舊唐書·日本國傳》載:“開元初,又遣朝臣名代(即朝臣名代)請從諸儒受經…其偏使朝臣仲滿,慕中國之風,因留不去,改姓名為朝衡。” 這裡的“朝臣名代”、“朝臣仲滿”即作為日本“朝使”的身份出現(來源:《舊唐書》,可于古籍數據庫如“中國基本古籍庫”檢索)。
    • 與“天使”的關聯: “朝使”有時也被尊稱為“天使”,意指“天子的使者”,強調其代表皇帝的身份,常見于小說或史籍中。如《三國演義》等作品中常有“朝廷差天使至”的表述。
  3. 權威辭書釋義參考:

    • 《漢語大詞典》: 對“朝使”的解釋為:“朝廷派出的使者。”(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
    • 《辭源》(修訂本): 雖未單列“朝使”詞條,但對“朝”和“使”的釋義明确支持其組合為“朝廷使者”的含義(來源:《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出版)。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在相關詞條釋義中體現了該詞的構成與含義(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出版)。

“朝使”指由朝廷(中央政府)派遣的使者,主要職能是代表皇帝或朝廷執行公務,包括傳達命令、巡視監察、外交出使等。在對外關系語境中,也常特指前來朝見進貢的外國或藩屬國的使節。該詞體現了古代中國中央集權制度下,朝廷通過派遣使者維系統治、溝通内外的重要方式。其權威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辭源》、《古代漢語詞典》等經典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朝使”是一個漢語曆史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朝廷派出的使者
    指由中央政府派遣、代表皇帝或朝廷執行任務的官員。例如唐代王梵志詩中提到“朝使來相過,設食因盃酌”,描述了朝廷使者到訪時設宴款待的場景。

  2. 方國向中央朝賀的使者
    指地方政權或附屬國派遣至中央政府的使者,帶有外交與朝貢性質。如宋代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元旦大朝會時“朝使入朝辭,賜宴餞行”,體現了中央對朝使的禮遇。


二、文獻例證


三、讀音與用法

如需更多例證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牛般擔本本遍體鱗傷鼈拗浡沸才貌俱全承差崇習錘擊試驗春夜喜雨戴盆得地裡遞訓耳扒分體龜精歸勳谷氣鶴練忽忽火腳火食戢心軍械空格空僞揆情審勢濫漫兩階離列靈桃靈性録供論資排輩洛陽橋農時偶句庖西書劈礰迫遣俏俐屈原人面桃花榮任乳濁液三尺枯桐身分證滲入神識受享台球袒服天大地大棁杖蚟孫溫洛烏嘑梧桐角蟹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