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火食的意思、火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火食的解釋

(1).謂吃熟食。《禮記·王制》:“東方曰 夷 ,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鄭玄 注:“不火食,地氣煖不為病。” 宋 陸遊 《江北莊取米到作飯香甚有感》詩:“有時三日不火食,山蕎畬粟雜沙磣。” 康有為 《大同書》丁部:“ 雲南 野人山 之毛人,皆由不火食之故,故生毛耳;若改火食,毛即脫落。”

(2).指煮熟的食物,人間煙火食。 元 李好古 《張生煮海》第二折:“自家本 秦 時宮人,後以採藥入山,謝去火食,漸漸身輕,得成大道。”《東周列國志》第四七回:“﹝ 蕭史 ﹞日居 鳳樓 之中,不食火食…… 弄玉 學其導氣之方,亦漸能絶粒。”

(3).舉火煮飯。《荀子·宥坐》:“ 孔子 南適 楚 ,戹於 陳 蔡 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糂,弟子皆有饑色。”《晉書·苻堅載記上》:“ 堅 曰:‘ 漢祖 ……父母妻子為 楚 所囚。 平城 之下,七日不火食,賴 陳平 之謀,太上、妻子克全,免 匈奴 之禍。’” 南朝 梁 任昉 《奏彈劉整》:“ 寅 罷 西陽郡 還,雖未别火食, 寅 以私錢七千贖 當伯 。”

(4).夥食,日常飯食。《北齊書·張纂傳》:“﹝ 纂 ﹞輒令開門内之,分寄民家,給其火食,多所全濟。”《黃繡球》第十七回:“反将購辦的什物變賣,抵充房租火食。” 瞿秋白 《餓鄉紀程》九:“他卻要了我們買的面十鋪德( 中國 秤合有三百斤面),算三個人在車上一個半月的火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火食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依據權威詞典解析如下:

一、基本釋義:熟食

指經烹煮加熱的食品,與生食相對。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為“經火做熟的食物”。

《漢語大詞典》進一步闡釋其泛指“煮熟的食物”,如《禮記·王制》載“未有火食,食草木之實”,反映先民從生食到熟食的演變。

二、引申義:日常飲食

代指人類維持生存的基本飲食需求。

《漢語大字典》引《莊子·讓王》典故“孔子窮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此處“火食”即指日常炊煮的飯食。

《辭源》釋義強調其與“茹毛飲血”的原始飲食形态形成對比,象征文明進步。

三、現代用法:專指軍糧

在特定語境下特指軍隊炊事供給。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注明“火食”可指“部隊集體夥食”,如“火食費”“火食班”等固定搭配。此用法常見于軍事或集體生活場景,強調有組織的飲食供應體系。

應用示例:

考古發現證明,新石器時代陶器的普及推動了“火食”習俗的形成,極大改善了古人的營養結構。

網絡擴展解釋

“火食”是一個多義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1. 吃熟食
    指食用經過加熱烹饪的食物,區别于生食。這一用法在古籍中常見,如《禮記·王制》提到東方夷人“有不火食者”,即未形成熟食習慣的族群。宋代陸遊詩中“三日不火食”則形容生活困頓時的狀态。

  2. 煮熟的食物
    直接指代熟食或人間煙火飲食。例如元代《張生煮海》中“謝去火食”描述修道者脫離凡俗飲食。

  3. 舉火煮飯
    表示生火做飯的行為。《荀子·宥坐》記載孔子被困時“七日不火食”,即無法生火做飯。

  4. 日常夥食
    引申為日常飲食或飯食供給,如《奏彈劉整》中提及“未别火食”,指未分竈吃飯。


詞源與用法
“火食”最早見于《禮記》,體現古代飲食文化中對熟食的重視。其語義從具體行為(烹饪)擴展到抽象概念(日常飲食),并出現在文學、曆史文獻中,如陸遊詩、康有為《大同書》等。需注意語境差異,例如“不火食”既可指未開化的飲食習俗,也可指生活困境。

别人正在浏覽...

北省鼈欬跛足從事殘烈陳報陳渎赤地千裡醇精純情倒伏道脈點綴都柱忿忿不平風偃古典後來幻相花雨火陽呼揚階合疥癢鹡鸰科浄界禁律咎由自取軍資庫看地客兒恐惕朗鑒梁棧鄰熟流例掄動落葵矛戈蒙學銘迹廿四橋鳥膏盤纏纰妄僻左虬蟠诠發拳攣人生觀少裆無系飾繕霜果嘶啦湯泉嗒然體己話投得顯比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