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大地大”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tiān dà dì dà,主要含義是形容事物極大或極廣闊。以下是詳細解釋:
經典典籍
該成語最早見于《老子》(《道德經》):“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進一步闡釋:“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強調天、地、人皆屬“大”的範疇。
文學引用
清代小說《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中曾用此成語:“真算得個天大地大,無大不大的大腳色。”,形容人物地位的顯赫或影響力的深遠。
本義
指宇宙中天與地的廣闊無垠,後引申為形容事物規模、程度或重要性極大。例如:“他在這行裡是天大地大的人物。”
感情色彩
中性成語,既可用于褒義(如贊美自然或人物的偉大),也可用于貶義(如諷刺某種誇張)。
語法功能
通常作賓語或定語,多用于口語。
例:
成語結構
聯合式結構(“天大”與“地大”并列),強調疊加的宏大感。
若需進一步了解典籍原文或文學用例,可參考《老子》《說文解字》及《兒女英雄傳》等文獻。
《天大地大》這個詞是形容事物非常宏大、無比廣闊的意思。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切巨大、浩瀚無邊的事物。
《天大地大》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天”和“大”。其中,“天”的拆分部首為“一”和“大”,筆畫數為4;“大”的拆分部首為“一”和“人”,筆畫數為3。
《天大地大》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語使用中,用來形容世界的浩瀚和宇宙的無邊。在繁體字中,“天”的寫法相對簡單,保留了現代簡體漢字中的形态;而“大”的寫法相對複雜,有些繁體字的寫法會加上一點或者兩點在“大”字的右上方。
古時候,漢字的形态與現代有些差别。在古代的寫法中,“天”的字形更貼近其象形含義,而不同的朝代和書法風格又會有一些細微的改變。同樣,“大”的字形也隨着時代的變遷而有所疊代,但整體形态依舊大緻相同。
1. 這個宇宙真是天大地大,鴻茅草木皆兄弟。
2. 面對這個困難,我們要有天大地大的勇氣去克服。
3. 學海無涯,我要努力學習,開拓天大地大的前景。
組詞:天空、大地、大海、浩大、宏大
近義詞:廣闊無邊、浩瀚無垠
反義詞:微小、狹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