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烏嘑的意思、烏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烏嘑的解釋

見“ 烏乎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烏嘑"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漢語歎詞,主要見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其核心含義與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歎詞屬性

    "烏嘑"(或作"烏乎")是古代表示感歎、呼喚或哀傷的複合歎詞,功能類似于現代漢語的"啊""唉""哎呀"等。其情感色彩包含驚歎、悲痛、惋惜或呼喚,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未直接收錄"烏嘑"詞條,但明确記載"烏乎"為歎詞,釋義為"同'嗚呼'"。

  2. 字形演變

    "烏嘑"為"嗚呼"的異體寫法。"烏"通"嗚",模拟歎息聲;"嘑"是"呼"的古字,強調發聲動作。二者組合強化感歎語氣。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指出"呼"字本義為"外息也",即向外吐氣發聲;"烏"在古籍中常借作歎詞。

二、經典用例分析

  1. 表悲痛哀悼

    如《尚書·五子之歌》:"烏嘑!曷歸?"(意為"唉!何處是歸宿?"),表達亡國之痛。此用法多見于先秦史書與祭文。

    來源:《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中華書局)收錄該句,注疏明确"烏嘑"即"嗚呼",表哀歎。

  2. 表驚歎感慨

    如蘇轼《赤壁賦》:"烏嘑!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意為"哎呀!這不正是曹操被周瑜圍困之地嗎?"),體現懷古時的恍然驚歎。

    來源:《蘇轼全集校注》(河北人民出版社)注解此處"烏嘑"為感慨助詞。

三、語言學關聯

"烏嘑"與"嗚呼""於乎""於戲"等為同一歎詞的不同書寫形式,屬古漢語中的"重言歎詞"。其語音演變遵循上古魚部韻(-a)的發音特點,中古後逐漸統一為"嗚呼"。

來源:王力《漢語史稿》(中華書局)第三章指出歎詞"嗚呼"及其變體源于原始漢語的拟聲詞。*

權威參考依據

本文釋義綜合引自以下學術工具書: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撰)
  3. 《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
  4. 《蘇轼全集校注》(張志烈等校注)
  5. 《漢語史稿》(王力著)

網絡擴展解釋

“烏嘑”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根據搜索結果中的信息(),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1. 作為歎詞
    與“嗚呼”同義,是古代漢語中常見的感歎詞,多用于表達悲傷、感歎或哀悼。例如古文中的“烏嘑哀哉”即“嗚呼哀哉”。

  2. 作為疑問代詞
    同“惡乎”,表示“怎樣”“如何”,常見于文言句式。如《莊子·齊物論》中“惡乎然?然于然”即“為何這樣?因為本來如此”。

需注意:

别人正在浏覽...

八達杏百疊本鄉邊岸兵經參考常篇長頭趁隊川館川澤納污炊瓊爇桂純悫初唐四傑呆重彈文地征奪職風行電掃風襟阜財謠孤衾漢雞花杵奬勸加熱饑凍界定積冷矜才使氣鯨鯤吉征軍法從事萊公爛紫老實巴焦颣釁立像倮露麥苗靡屆謬采虛聲匹居竊鼎容德森聚聲符神神深信十四絃師長順禮私箧漯河缇盎條鳎衛道五鬼術猃歇寫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