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杖。《後漢書·文苑傳下·祢衡》:“ 衡 乃著布單衣、疎巾,手持三尺棁杖,坐大營門,以杖捶地大駡。” 唐 劉言史 《葛巾歌》:“空留棁杖犢鼻褌,濛濛煙雨歸山村。” 宋 王安石 《示安大師》詩:“手扶棁杖雖老矣,走險尚可追麏麚。” 清 錢謙益 《浦君鎔墓志銘》:“葛巾棁杖,遊行山澤間。”
“棁杖”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棁杖(拼音:tuō zhàng)指用木材制成的長而粗大的手杖,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文人、隱士或特定人物的形象。
詞義構成:
文獻例證:
“棁杖”是古代文化中象征文人風骨或隱逸生活的木制手杖,兼具實用與意象功能。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後漢書》《王安石詩集》等文獻來源。
《棁杖》是一個漢字詞語,既可作動詞,也可作名詞使用。作為動詞時,意思是用棁杖敲打擊打。作為名詞時,指的是一種用來敲打擊打的器具,形狀近似棍棒。
《棁杖》這個詞由木字旁和杖字旁組成。木字旁為左邊的部首“木”,杖字旁為右邊的部首“杖”,合起來共需12畫。
《棁杖》在古代漢字中通常作為木字旁加杖字旁的組合,意義與現代相同。在繁體字中,其寫法類似,仍然是由木字旁和杖字旁組成。
古時候,《棁杖》這個詞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在篆書或隸書中,其形狀可能稍有差異,但基本結構與現代漢字一緻。
1. 他用棁杖敲打地面,發出沉悶的聲音。
2. 他手中拿着一根厚實的棁杖,顯得威嚴非凡。
組詞:杖杆、木棍、打擊、敲打
近義詞:棍棒、鞭策、鞭笞
反義詞:撫慰、寬慰、安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