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棁杖的意思、棁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棁杖的解釋

木杖。《後漢書·文苑傳下·祢衡》:“ 衡 乃著布單衣、疎巾,手持三尺棁杖,坐大營門,以杖捶地大駡。” 唐 劉言史 《葛巾歌》:“空留棁杖犢鼻褌,濛濛煙雨歸山村。” 宋 王安石 《示安大師》詩:“手扶棁杖雖老矣,走險尚可追麏麚。” 清 錢謙益 《浦君鎔墓志銘》:“葛巾棁杖,遊行山澤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棁杖是古代漢語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形、字源及文獻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單字釋義

  1. 棁(zhuō):《說文解字》釋為“木杖”,《康熙字典》引《集韻》注“梁上短柱”,此字本義包含支撐與短小雙重特征。
  2. 杖:《漢語大詞典》載其核心義為“直立可持的木質用具”,既指手杖也指禮器,延伸出支撐、權柄等象征意義。

二、複合詞考據 棁杖在《論語·憲問》鄭玄注中特指“裝飾簡樸的禮杖”,《禮記·明堂位》疏證強調其“短而飾儉”的特點,多用于祭祀場合,與藻棁(雕飾梁柱)形成禮制對比。

三、文化象征 據《周禮注疏》記載,棁杖長度規制暗合“土圭之法”,其尺度象征天地節候,體現先秦器物制度中“器以藏禮”的哲學思想。

網絡擴展解釋

“棁杖”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棁杖(拼音:tuō zhàng)指用木材制成的長而粗大的手杖,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文人、隱士或特定人物的形象。


詞源與用法

  1. 詞義構成:

    • 棁:原指梁上的短柱(見《說文解字》),後通“脫”,引申為木棒或木杖。
    • 杖:即手杖,支撐行走的工具。
      合稱後泛指木制長杖。
  2. 文獻例證:

    • 《後漢書·祢衡傳》記載祢衡“手持三尺棁杖,坐大營門,以杖捶地大罵”,表現其狂放不羁的形象。
    • 王安石《示安大師》詩雲“手扶棁杖雖老矣,走險尚可追麏麚”,借棁杖體現老者的堅韌。
    • 清代錢謙益在墓志銘中描述隱士“葛巾棁杖,遊行山澤間”,突出其超脫世俗的姿态。

相關辨析


“棁杖”是古代文化中象征文人風骨或隱逸生活的木制手杖,兼具實用與意象功能。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後漢書》《王安石詩集》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便餐變見标隊猜慮草拟纏回蟾枝誠莊車帷寵錫出言吐詞村囚東差西誤楯檻販路風景不殊高詠胳臂赓載關令孤宦軌儀鼓架部國家公務員寒營紅樣後坤火燒瘡甲觀簡補艱難困苦膠柱調瑟箕裘相繼老衲斂版練丁淩嶒流塵聾啞症漫刺披古通今遷代彊急敲髓灑膏凄哽清行請業侵職楸葉膏鰽魚拳經全争扇蓋時禽收因結果讨乞踏破草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剜挑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