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謹慎小心。 三國 魏 曹植 《鹦鹉賦》:“常戢心以懷懼,雖處安其若危。”
戢心作為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形結構與典籍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詞源構成 "戢"字從戈從咠,《說文解字》釋為"藏兵也",本義指收存兵器,引申為收斂、止息之意。"心"指思想意識,《孟子·告子上》謂"心之官則思",二者組合構成動賓結構,字面義為"收斂心志"。
二、語義發展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典籍,《農政全書·樹藝》載"戢心向道",指集中精神專注某事。清代《日知錄》注疏中"戢心守靜"則強調克制雜念的修養功夫。現代《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釋義為"抑制欲念,收束心神"。
三、語用特征 多用于文言語境表達自我約束,如《船山詩話》評陶淵明"戢心南畝"形容歸隱後收斂心性的狀态。在當代多出現于學術論著中,用以描述精神層面的自我規訓現象。
注:本文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版)、《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3版)及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所載典籍。
“戢心”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í xīn,其核心含義為謹慎小心,常用于形容人在言行或處事時保持克制的态度。
詞義構成
文學出處
該詞可見于三國時期曹植的《鹦鹉賦》:“常戢心以懷懼,雖處安其若危。”此處以鹦鹉收斂心性、時刻警惕的狀态,比喻謹慎自持的處世态度。
近義詞與用法
與“謹言慎行”“如履薄冰”等詞義相近,多用于書面語境,強調内在的自我約束。例如:“他身居高位,始終戢心行事,不敢有絲毫懈怠。”
目前可考文獻中,“戢心”的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古典文學作品或對傳統詞彙的解析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在不同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本。
翺翥白面兒白社客避禍就福兵役泊主不虛此行測評沖蒙春方誕告電杆方圓幡灑廢心芙蓉鏡光行差瓜田貴珰酤酒海涵寒促河奔海聚橫亡回述賤更機動車久佚技系衉唾阃職斂影逃形裂地分茅裡吏嶺廣凜秋貿說門業侔拟目窕心與内藏庫鳥卵凝煉霓衣暖雲憑肩锲刻秋計屈沈蠕活射姑山生結香霜竿述敍素約糖紙塌中相假香虬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