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列。 唐 柳宗元 《遊黃溪記》:“其下大石離列,可坐飲食。” 宋 汪應時 《曆象賦》:“於是坤豁乾隆,貞明離列,罔直蒙酋,祛嘔未徹。”
“離列”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用法區分:
一、現代成語含義(常見于口語表達) 基本含義:指離開隊伍或脫離集體行動。 詳細解釋:強調個體主動或被動與原本所屬群體分離,常用于描述團隊協作中擅自脫離的行為。例如:“項目關鍵階段擅自離列會影響整體進度。”
二、古漢語詞彙含義(多見于文學作品) 基本含義:指羅列、散布排列的狀态。 詳細解釋:源自唐代文獻,多用于描寫景物分布。如柳宗元《遊黃溪記》中“大石離列”形容石塊錯落散布的景象。
使用注意:
注:以上釋義綜合了《查字典》《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
離列(lí liè)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離開、離去的意思。指一個人或物從原本的位置、狀态或團體中分離出去,脫離原本的集體。
離列的部首是禸(人),總共有7個筆畫。
離列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沒有一個确定的起源。繁體字“離列”在台灣和香港地區有使用。
在古時候,離列并未拆開成兩個字,有時會以離作為整體,用來表示離開、離去的意思。
他離列了原本的公司,去了一個新的職位。
這個國家已經離列了以前的聯盟。
離開、離去、分離、離散、離心
離去、分離、離散
加入、加入、加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