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閑閑”。謂斤斤于分辨是非。《莊子·齊物論》:“大知閑閑,小知閒閒” 成玄英 疏:“閒閒,分别也……小知狹劣之人,性靈褊促,有取有捨,故閒隔而分别。” 陸德明 釋文:“閒閒,有所閒别也。”一說,好伺察人過之意。 俞樾 《諸子平議·莊子一》:“《廣雅·釋詁》:‘閒,覗也。’‘小知閒閒’當從此義,謂好覗察人也。《釋文》曰‘有所閒别’,非是。”
亦作“閑閑”。1.從容自得貌。《詩·魏風·十畝之間》:“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行與子還兮。” 朱熹 集傳:“閑閑,往來者自得之貌。” 高亨 注:“從容不迫貌。” 清 孫枝蔚 《田家雜興次儲光羲韻》之八:“桑者各有侶,閒閒在十畝。奈何冠蓋客,竟忘山中友。”
(2).強盛貌。《詩·大雅·皇矣》:“臨衝閑閑,崇墉言言。” 王引之 《經義述聞·毛詩中》:“家大人曰:言言、仡仡,皆謂城之高大,則閑閑、茀茀,亦皆謂車之彊盛。茀茀,或作勃勃,《廣雅》曰:閑閑,勃勃,盛也。”《漢書·叙傳下》:“戎車七征,衝輣閑閑,合圍單于,北登 闐顔 。” 北周 庾信 《周大将軍琅邪定公司馬裔墓志銘》:“恂恂教義, 吳起 西河 之風;閑閑鼓旗, 李牧 長平 之政。”
(3).閑靜。 唐 劉言史 《登甘露台》詩:“偶至無塵空翠間,雨花甘露境閑閑。” 宋 梅堯臣 《依韻和達觀師<山中見寄>》:“既能閑閑住深谷,豈使于于鳴佩玉。” 宋 蘇洵 《張益州畫像記》:“有女娟娟,閨闥閑閑。”
(4).悠閑的樣子。 唐 鮑溶 《寄張十七校書李仁行秀才》詩:“去年八月此佳辰,池上閑閑四五人。” 唐 靈澈 《西林寄楊公》詩:“日日愛山歸已遲,閑閑空度少年時。” 清 納蘭性德 《拟古》詩之三二:“生世多苦辛,何如日閒閒。”
(5).引申謂隨隨便便,不在意。《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二:“ 王先 閒閒也行了,不曾問得這家姓 張 姓 李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一回:“在我是以為閑閑一件事,卻累他送了禮物,還賠了眼淚,倒叫我難為情起來。”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女吊》:“所以凡内行人,緩緩的吃過夜飯,喝過茶,閑閑而去,隻要看挂着的帽子,就能知道什麼鬼神已經出現。”
“閑閑”是一個漢語疊詞,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可從古籍哲學、文學意境及現代用法三個層面解析:
“閑閑”一詞需結合語境理解:古籍中既有哲學思辨的深意,文學中又具詩意美感,現代則偏向日常生活的松弛狀态。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莊子》注疏及《詩經》解讀類文獻。
《閑閑》是一個常用的詞語,具有多種含義。一般來說,它可以用來形容人無所事事、無所憂慮,心情輕松自在的樣子。同時,也可以表示某個場所安靜、沒有人或者事物活動的狀态。
《閑閑》是由兩個部首構成的,第一個部首是「門」,第二個部首是「阝」。根據這兩個部首的筆畫順序分别是「3-6」。所以,《閑閑》一詞總共有9畫。
《閑閑》一詞最早出自于古代文獻《莊子·逍遙遊》。在這篇文獻中,莊子描述了一個人完全解脫,沒有煩惱紛擾的境界。可以說,《閑閑》一詞源自于莊子對人生境界的思考和描繪。
《閑閑》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閑閑」。
在古時候,「閑」字在甲骨文中寫作「閒」,古籍常将它寫作「閒」或者「閑」。在金文中,「閑」字的形狀與現代字形相似,隻是稍微有一些變化。
1. 他整天無所事事,過着閑閑自在的生活。
2. 這個公園裡人很少,非常閑閑。
近義詞:安閑、悠閑、自在。
反義詞:忙碌、繁忙、瑣碎。
閑暇、閑散、閑適、閑居、閑人、閑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