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肚兜的意思、肚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肚兜的解釋

(1).貼身遮護胸腹的布片。菱形,有的有袋,用以貯物。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大内規制紀略》:“像金鑄者,曾經盜去鎔使,惟像首屢銷不化。盜藏之肚兜,日夜隨身。”《恨海》第二回:“車夫一面説着,放下了馬鞭子,把銀子放在肚兜裡。” 茅盾 《林家鋪子》四:“ 壽生 一面說,一面撩起衣服,從肚兜裡掏出一個手巾包來遞給了 林先生 。”按,罩在衣外炊事用者,亦有此名, 滬 語名為“飯單”, 湖湘 間名曰“圍裙”。

(2).舊時婦女或小兒用的抹胸。 清 吳珠泉 《續闆橋雜記·雅遊》:“至於抹胸,俗稱肚兜,夏紗冬縐,貯以麝屑,緣以錦縑。”小兒用者,今仍常見,惟一般無袋。 湖湘 間名“兜肚”,睡眠時以免風吹肚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肚兜是中國傳統服飾中的貼身衣物,通常為菱形或方形布片,覆蓋胸腹部位,用繩帶系于頸後與腰間。其釋義與文化内涵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義溯源與基本釋義

  1. 詞典定義

    《漢語大詞典》釋為“貼身護住胸腹的菱形布片,一般有帶子系在頸部和腰部”。《現代漢語詞典》進一步說明其“多為嬰孩或婦女穿着,材質以棉、綢為主”。

  2. 字形演變

    “肚”指腹部,“兜”為包裹之意,二字組合直觀體現其功能——覆蓋并保護軀幹核心區域。


二、形制特征與文化功能

  1. 結構設計

    傳統肚兜上寬下窄,頂部兩角綴帶挂頸,左右兩角系繩纏腰,後背裸露。常見刺繡紋樣(如蓮花、麒麟)寄托祈福避邪之意。

  2. 實用與象征意義
    • 嬰童使用:防止腹部受涼,兼具“長命鎖”“五毒圖案”等護佑功能。
    • 成人服飾:明清女性作為内衣,兼具含蓄審美與身體保護;部分地域婚俗中為新娘嫁妝,象征多子多福。

三、曆史演變與社會意涵

  1. 起源與發展

    可追溯至漢代“心衣”,唐代稱“诃子”,明清時期形制定型并普及。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指出其與古代“亵衣”一脈相承。

  2. 民俗符號

    在民間文學中,肚兜常與“姻緣”“情愫”關聯。如《紅樓夢》中寶玉所戴大紅肚兜,暗喻富貴與情感羁絆。


四、現代語境中的延續

當代肚兜從實用品轉向文化符號:


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3. 故宮博物院《清代宮廷服飾研究》
  4. 《中國嬰童服飾文化史》(東華大學出版社)
  5. 《中華全國風俗志·婚嫁篇》
  6.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7. 《紅樓夢》服飾描寫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注釋本)
  8.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
  9.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國:鏡花水月”特展
  10. 《民俗研究》期刊“傳統服飾符號化現象”專題

網絡擴展解釋

肚兜是中國傳統服飾中的貼身内衣,主要功能為遮護胸腹,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肚兜又稱“抹胸”“抱腹”,是護胸腹的貼身衣物,形狀多為正方形或長方形,對角設計。上角裁成凹狀半圓形,下角呈尖形或圓弧形。古稱兜肚,用布帶系于脖頸和腰間。

二、曆史淵源

據傳說,肚兜起源于女娲造人後用樹葉遮羞的神話,後演變為服飾。漢代《釋名·釋衣服》已有記載,清代文獻如《清稗類鈔》詳細描述其材質(夏紗冬绉)和裝飾(緣以錦缣)。

三、形制與材質

  1. 結構:菱形或近似折扇形,覆蓋胸腹至小腹,背部用帶子固定。
  2. 材質:普通人家多用棉布,富貴家庭使用絲綢,系帶材質包括繩、金鍊、銀鍊等。
  3. 裝飾:常見刺繡或藍印花布,圖案如“連生貴子”“鳳穿牡丹”等吉祥紋樣。

四、功能與文化意義

  1. 實用功能:保暖護腹,清代養生文獻記載可内置草藥(如蕖艾、姜桂)以緩解腹痛。
  2. 象征意義:承載祈福納吉、驅疾求子等願望,屬于民間藝術載體。

五、適用人群

最初為婦女和兒童穿着,後擴展至男性(如老人用于護腹養生)。


如需進一步了解穿戴方法或圖案寓意,(穿戴系法)及(文化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

暗冥卑溼繃勁不習水土長機長山群島敕局崇祀丑汙稠饧東撙西節撫迹複又官戲谷帛貴驿果報聒帳故壤還恥鶴頂峆崉禾田桦煙虎帳賤嗜簡脫角髻結跏趺坐嗟訝髻根荊岑斤石寄載可待纩服良沃瀝青俪體鸾颠鳳倒魯靈光殿名諱模範朋淫乾媽慶功輕果栖山日壇蛇漠瘡使惡壽山福海樹膚書功竹帛舜犬書院頭秋獻仙音效祉鰕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