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螺髻的意思、螺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螺髻的解釋

[spiral-shaped coil in woman's hair do] 形狀像螺殼的發髻

螺髻翹然

詳細解釋

(1).螺殼狀的發髻。 晉 崔豹 《古今注·魚蟲》:“童子結髮,亦為螺髻,亦謂其形似螺殼。”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樂府一》:“﹝ 晁補之 《嘲白氏詞》﹞困倚妝臺,盈盈正解螺髻,鳳釵墜,繚繞金盤玉指, 巫山 一段雲委。”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畫壁》:“共視拈花人,螺髻翹然,不復垂髻矣。” 呂湛恩 注:“《山堂肆考》:世尊於肉髻中出百寶光。肉髻如青螺,故雲螺髻。”

(2).比喻聳起如髻的峰巒。 唐 皮日休 《太湖詩·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宋 辛棄疾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詞:“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螺髻,漢語詞彙,讀音為luó jì,具有雙重含義:

一、字面本義:形似螺殼的發髻

指古代婦女将頭發盤繞成螺旋狀的發髻樣式。這種發型因其形似螺殼的旋紋而得名,是漢族傳統發式之一,常見于唐宋時期。其特點為發髻高聳、盤旋層疊,常以金钗或步搖固定,具有典雅端莊的審美特征。

二、文學意象:比喻峰巒的形态

在詩詞與文學描寫中,"螺髻"被用以比喻層疊盤旋、青翠秀美的山巒輪廓。此比喻源于山勢的層疊曲線與螺髻發型的相似性,凸顯自然景觀的柔美與韻律感。例如: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王觀《蔔算子》)的延伸意象中,山巒亦被喻為發髻。


文化内涵與演變

  1. 曆史演變

    螺髻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漸流行,唐代達到鼎盛,成為宮廷與民間女子常見發式。其形态有單螺、雙螺之分,常與"步搖""花钿"等飾物搭配,反映古代服飾文化的精緻性。

    補充例證:《中華古今注》載:"隋文宮中梳九真髻,唐貞元中又興螺髻。"

  2. 宗教與藝術象征

    佛教造像中,佛陀頂部的盤曲發髻(如"佛陀肉髻")亦被稱作"螺髻",象征智慧與莊嚴。敦煌壁畫、唐代仕女圖等藝術載體中多見螺髻造型,體現其跨文化影響。

  3. 文學修辭的經典化

    自唐宋詩詞起,"螺髻"成為山水詠物的固定喻體。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玉簪螺髻"的意象,将遠山比作女子頭飾,賦予自然以人文美感,深化了中國美學的"比德"傳統。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螺髻"詞條釋義(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全唐詩》 劉禹錫、溫庭筠相關詩作(中華書局點校本)
  3.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發型演變考據(商務印書館)
  4. 敦煌研究院《敦煌壁畫服飾圖典》 宗教藝術中的發髻樣式(上海古籍出版社)
  5.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唐宋詩詞意象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注:因平台限制無法提供外部鍊接,建議通過學術數據庫或圖書館檢索上述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螺髻”是一個漢語詞語,指形狀像螺殼的發髻,同時也被用來比喻山峰的形态。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1. 發髻樣式
    螺髻指将頭發盤疊成螺殼狀的發型,常見于古代女性裝飾。這種發式通過編、盤、疊等手法固定,可置于頭頂、兩側或腦後。例如《水浒傳》中提到的“青衣螺髻女童”即為此類發髻。

  2. 山峰比喻
    在文學作品中,螺髻常用來形容聳立如髻的山峰。如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的“玉簪螺髻”。


二、曆史與文化背景

  1. 起源與演變
    螺髻最早可追溯至晉代,《古今注·魚蟲》記載:“童子結發,亦為螺髻,謂形似螺殼。”。唐代尤為盛行,永泰公主墓壁畫中的女性形象便以盤疊式螺髻為特色。

  2. 佛教影響
    北朝時期因佛教傳播,螺髻被視為佛陀發型的象征(佛經稱“青螺髻”),進一步推動其流行。


三、分類與特點

  1. 單螺與雙螺
    按盤疊方式可分為單螺髻(單側)和雙螺髻(兩側對稱),後者多見于唐代侍女形象。

  2. 藝術表現
    螺髻在詩詞中常與“青螺”“玉簪”等意象結合,兼具柔美與典雅,如張先詞中的“青螺添遠山”。


四、總結

螺髻既是古代發型的代表之一,也是文學中山峰形态的經典隱喻。其曆史可溯至晉唐,兼具實用與審美功能,并在佛教文化中具有特殊意義。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證,可參考《古今注》《水浒傳》及唐宋詩詞。

别人正在浏覽...

敖廪不蔔不尴不尬不唯不一一菜子慘酷澄渟淡寂鬥暴端午節法瑪犯得着飯口廢缺概述割襟之盟赓揚歌笙歌舞戲溝陌故常賀忱何景明橫從恒嶽慧悟貨櫃紀經金華殿金書苦膽鲲化料敵若神滅菌明度末如之何怒目牌座配俪憑附權發遣去故就新山岰射決壽類水市帑抹挑敵貼費通意丸封文文險丑饷勞詳說小孩邪孽謝職薪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