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other edition of a book] 未刊稿的譽寫本或某書籍的其他版本
(1).副本。《南史·劉孝綽傳》:“又寫别本封至東宮, 昭明太子 命焚之。”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初,注《莊子》者數十家,莫能究其旨要。 向秀 於舊注外為解義,妙析奇緻,大暢玄風,唯《秋水》、《至樂》二篇未竟而 秀 卒。 秀 子幼,義遂零落;然猶有别本。”
(2).同書的另一種版本。 宋 董逌 《廣川書跋》卷六:“《黃庭經》别本,此當時 唐 人得舊本摹入石者,時見筆意與常見二本及今祕閣所存異甚。” 清 朱彜尊 《<詞綜>發凡》:“甚有别本以 朱三十五 《樵歌》為 秋娘 作者,良可大噱。”
别本是漢語文獻學中的專業術語,指同一部著作的不同版本或抄本,與“正本”相對。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指同一文獻因刊刻、抄寫或流傳過程形成的非唯一性版本。例如清代藏書家葉德輝在《書林清話》中提及的“宋刻别本”,即宋代同一書籍的不同刻本。
别本在文字内容、排版格式或章節順序上可能與主傳本存在差異。如敦煌遺書中《道德經》的唐代抄本與傳世刻本構成别本關系,為校勘提供關鍵依據。
包括刻本、寫本、拓本等形式。明代《永樂大典》正本亡佚後,現存嘉靖年間重抄的副本即屬重要别本。
别本承載文本流變信息,如《紅樓夢》的“脂硯齋評本”作為早期抄本系統,與程高刻本形成别本關系,成為紅學研究的基礎文獻。古籍校勘學強調“對校法”,需通過比對各别本異同還原文本原貌。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2冊,第123頁
- 中華書局《古籍版本學概論》第三章
- 國家圖書館《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
- 上海古籍出版社《紅樓夢文獻學研究》
“别本”是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
副本
指與正本内容相同但非原件的文本。例如:
同書的另一種版本
指同一著作的不同刊本或抄本。例如:
“别本”既指文本的副本,也指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是研究古籍流變和文獻保存的重要概念。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可參考《南史》《世說新語》等原始文獻或相關學術解析。
罷短暴彊卑扈北貨被衾表擢佛龛車貸陳俎楚岑觸羅淡潔道君大仗電療改顔光榮榜谷帛锢束灰塵洄水混成剪除健劍瘠瘁禁近寖聞瘠貧積失酒水曠抱老土良棗流火留時龍鞭甯為雞口,無為牛後怒叱偏圓平存平進檠枻勤順窮薄窮源朔流勸架全軀賞要紹複受汙叔敖隨分胎仙天耳通推仰微指誣讪烏啄絃外音小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