穇稗的意思、穇稗的詳細解釋
穇稗的解釋
指穇與稗一類的粗劣谷物。《明史·郁新傳》:“稻穀、薥秫二石五鬥,穇稗三石,各準米一石。”
詞語分解
- 穇的解釋 穇 ǎ 〔穇子〕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有很多分枝,葉子狹長,子實*********,亦可以做飼料。 穇 ā 〔稴穇〕穗不實。 穇 ē 禾長的樣子。 筆畫數:; 部首:禾; 筆順編號:
- 稗的解釋 稗 à 一年生草本植物,長在稻田裡或低濕的地方,形狀像稻,是稻田的害草。果實可釀酒、做飼料。 喻微小的,瑣碎的:稗官(古代的一種小官,專給帝王述說街談巷議、市井傳聞。後泛稱記載轶聞瑣事的文字為“稗稗野
網絡擴展解釋
“穇稗”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詞義
- 字面含義:指兩種粗劣谷物“穇”和“稗”的合稱。其中:
- 穇(shān):即穇子,一種耐旱的雜糧作物,籽粒小且口感粗糙,多作為救荒糧食使用。
- 稗(bài):稻田中的害草,外形類似水稻但籽粒細小,古代常混入糧食中作為替代品,但營養價值低。
二、曆史與文獻引用
- 在《明史·郁新傳》中記載:“稻穀、薥秫二石五鬥,穇稗三石,各準米一石”,說明穇稗在古代稅收或赈災時被用作糧食替代品,但折算比例較低(三石穇稗僅抵一石米),反映了其經濟價值遠低于主糧。
三、延伸意義
- 農業地位:兩者均被視為低等作物,常用于饑荒時期充饑或飼料,也常被用來比喻微末、次要的事物。
- 文化關聯:與“稗”相關的詞彙如“稗史”(野史)、“稗官”(小官)等,均借用了“稗”的“非正統”“邊緣化”含義。
四、辨析相近詞彙
- 秕稗:指不飽滿的稻谷與稗子,比喻無用之人(如的“秕稗”)。
- 稊稗:強調雜草屬性,多用于比喻徒有其表者(如的“稊稗”)。
“穇稗”是古代對兩類低質谷物的統稱,既體現農業生産的實際用途(充饑、飼料),也承載了文化隱喻(次要、粗劣)。需注意與“秕稗”“稊稗”等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區别。
網絡擴展解釋二
《穇稗》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穇稗》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農民耕種後田地上殘留的莊稼稭稈、稗草、直立的衰草等。
《穇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穇稗》的拆分部首是禾,并且它的筆畫數為12畫。
《穇稗》的來源和繁體
《穇稗》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農耕社會。繁體字的寫法為:穇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穇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在古籀文中,穇字的寫法為“竹丿土”,在金文中,寫法為“禾丿土”,而在篆書中,寫法為“禾糸土”。稗字的古代寫法為“禾土示”。
《穇稗》的例句
1. 農民們收割莊稼後,留下了一地的穇稗。
2. 那片農田上長滿了稗草和穇稗。
3. 稭稈和穇稗是農作物的自然殘留物。
《穇稗》的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穇稗田、稗立、稗狀、稗雜、穇果、穇莖。
近義詞:禾稭、禾稈、禾草、禾杆、禾本;殘草、落葉、遺茬、遺留物。
反義詞:肥沃、淨地、空地、不mai喚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