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奠徹。謂撤去遣奠。古喪禮,柩車出發當天的祭祀謂遣奠。《禮記·檀弓上》:“ 曾子 弔於 負夏 ,主人既祖,填池,推柩而反之。” 鄭玄 注:“祖,謂移柩車去載處為行始也。填池,當為奠徹,聲之誤也。奠徹,謂徹遣奠,設祖奠。”一說設池。池,象承霤的葬車之飾。 清 朱亦棟 《禮記劄記·填池》:“池者,柳車之池也。填,置也。填池即是設池,謂既祖奠設池而柩将行也,以重受 曾子 弔,故推柩而反之。”
“填池”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基本含義:指喪葬儀式中“撤去遣奠”的環節。古代柩車出發當天,需先進行“遣奠”祭祀,隨後撤去該祭祀并設置“祖奠”,這一過程被稱為“填池”。
文獻依據:出自《禮記·檀弓上》,記載曾子吊唁時因主人未遵循流程,導緻柩車被推回重新舉行儀式。鄭玄注解“填池”為“奠徹”(撤奠),清代學者朱亦棟進一步解釋為“設池”,即安置象征水槽的葬車裝飾。
建議:若在古籍或禮儀文獻中遇到“填池”,優先考慮喪禮儀式含義;現代文本中則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可參考《禮記》原文或權威辭書(如、4來源)進一步考證。
《填池》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将池塘填平或填平池中的水,使其變成平地或耕地。
《填池》的部首是水(氵)和土(士),部首水表示與水相關,部首土表示與土地相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0。
《填池》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農耕社會,當時人們為了擴大農田的面積,會對池塘進行填平,以利于農業生産。繁體字為「填池」,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填池」的寫法可能會使用不同的字體或字形。然而,「填池」一詞的基本構造和意義并未改變。
1. 農民們利用空閑時間填池種地,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2. 城市化的進程導緻許多池塘被填平。
填坑、填土、填海、填方、填埋。
填塘、填湖、填河、填灘。
挖池、開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