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淪沒的意思、淪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淪沒的解釋

(1) [sink]∶下沉淹沒

(2) [pass away;***]∶人去世。也作“淪殁”

詳細解釋

(1).沉沒;湮沒。《史記·封禅書》:“ 周 德衰, 宋 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隋書·天文志上》:“又日之入西方,視之稍稍去,初尚有半,如橫破鏡之狀,須臾淪沒矣。”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百家灣》:“ 香河縣 北,其水無源,四時不竭,相傳昔有居人百餘家,俱淪沒於此。” 許地山 《空山靈雨·公理戰勝》:“我們底聲音常是淪沒在騰沸的人海裡。”

(2).猶淪陷。《南史·謝晦傳》:“ 武帝 聞 鹹陽 淪沒,欲復北伐。”《資治通鑒·唐代宗廣德元年》:“數年間,西北數十州相繼淪沒。” 清 黃宗羲 《書錢美恭尋親事》:“未幾,兩京淪沒, 滇 南道梗。”參見“ 淪陷 ”。

(3).指死亡;敗滅。 唐 杜甫 《哭王彭州掄》詩:“執友驚淪沒,斯人已寂寥。” 元 劉壎 《隱居通議·詩歌一》:“知己淪沒,前輩凋零,俛仰昔今,為之隕涕。” ********* 《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康妙恩”》:“在‘康妙恩’淪沒以前,在五月十日及五月十八日這*********集合了兩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淪沒"的漢語詞典釋義詳解

一、核心釋義

"淪沒"(lún mò)指人或事物由顯赫、完整狀态陷入消亡、湮滅或沉淪。

  1. 本義:沉沒、消失。多指物體沉入水中或湮滅于視線,如《說文解字》注:"淪,沒也",強調物理層面的沉墜。
  2. 引申義:
    • 消亡/覆滅:指國家、文明等宏大主體的衰亡。例:"王朝淪沒于戰火"(《漢語大詞典》)。
    • 身故/逝世:文言中對死亡的婉稱,含敬意。例:"賢士淪沒,天下同悲"(《古代漢語詞典》)。
    • 道德沉淪:指人堕落至低劣境地。例:"禮崩樂壞,人心淪沒"(《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二、語義辨析

三、權威用例

魯迅《且介亭雜文》中"文化淪沒,如大廈傾頹",凸顯精神領域的崩塌(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四、語源與發展

"淪"本義為水波紋(《說文·水部》),後衍生出"沉墜"義;"沒"即沉入水中。東漢後二字合成,逐步擴展至抽象範疇(王力《古漢語字典》)。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23.
  3. 王力.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商務印書館, 2020.
  4. 李行健.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22.

(注:本文釋義綜合權威辭書,截至2025年8月無線上詞典可公開引用鍊接,故标注紙質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淪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理解:

一、基本釋義

  1. 沉沒或湮沒
    指物體下沉或被時間、環境逐漸掩蓋。例如《史記·封禅書》記載“鼎乃淪沒,伏而不見”,描述器物沉入水下消失()。現代用法可指文化、技藝因缺乏傳承而逐漸消失,如“傳統工藝在工業化浪潮中淪沒”()。

  2. 領土淪陷
    多用于描述戰争或災難導緻的失守狀态。如《南史·謝晦傳》提到“鹹陽淪沒”,指城池被敵軍占領()。

  3. 死亡或消亡
    作為“淪殁”的同義詞,表示生命終結或事物敗滅。杜甫詩句“執友驚淪沒”即表達對友人逝去的哀痛()。


二、引申用法


三、例句參考

  1. “逍遙國在數日内徹底淪沒”——形容國家覆滅。
  2. “積雪淪沒膝蓋”——描述物體被自然力量掩蓋。
  3. “鼎乃淪沒,伏而不見”——曆史文獻中的湮沒場景。

“淪沒”兼具物理消失(沉沒)、空間失守(淪陷)及生命終結(死亡)三重含義,適用于描述自然、人文或社會領域的消逝現象。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

阿蠻八蠻保媪參望禅院晁采淳熙從長從賦粹慤摧身碎首粗虜娥妝方丈室各為其主鴻河厚夜鹄國徽金槲栎堅靭系帶積棟鲸波鳄浪秔禾金叵羅開設靈羽馬垛子懋勤殿明志磨穿鐵鞋墓門納揆内史府黏黏搭搭廿四考中書昵賓辟遠青甲奇辟上烝山芽聖藻誓帶屎滾尿流十拗霜妍殊類順信說理私夫鎖閉挺挺屯溜子脫序外弟無耗污吏懈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