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禹 碑。原在 湖南省 衡山縣 雲密峰 ,早佚。 昆明 、 成都 、 紹興 及 西安 碑林 等處皆有摹刻。字似缪篆,又似符箓。相傳為 夏禹 所寫,實為後世僞托。 唐 韓愈 《岣嵝山》詩:“ 岣嶁 山尖神 禹 碑,字青石赤形模奇。” 宋 沉遼 《奉贈玉笥王尊師》詩:“欲上 九疑 望南極, 岣嶁 不見神 禹 碑。” 清 趙翼 《衡山》詩:“懶殘芋冷餘灰燼, 岣嶁 碑荒沒草萊。”參閱 清 朱彜尊 《書岣嵝山銘後》。
“岣嵝碑”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基本定義
岣嵝碑又稱“禹碑”“夏碑”,傳為頌揚大禹治水功績的石刻,原位于湖南衡山岣嵝峰(今祝融峰)山洞内,因此得名。現存版本均為後世摹刻,分布于湖南、雲南、陝西等地,如嶽麓書院保存的宋代摹本。
曆史争議
文字與書法
在漢語成語中,“岣嵝碑”比喻才華或價值超越尋常,如形容傑出人物或作品。此用法與石碑本身的文化象征意義相關,但需注意與實物碑刻區分。
原碑已佚,現存多為明清摹刻,如:
碑文内容至今未破譯,曆代釋讀(如楊慎、郭沫若)均存争議。其文化意義更多體現在曆史傳說和書法藝術層面,而非文字内容本身。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湖南、陝西等地博物館的碑刻資料,或查閱金石學相關研究文獻。
《岣嵝碑》是古代文獻中的一種碑刻,它通常指的是漢代的一種石質碑文,記錄了曆史事件或紀念功績。
《岣嵝碑》的拆分部首是“山”字旁。
它的總筆畫數為13畫。
《岣嵝碑》是東漢末年的一種碑文,最早出現在山西省河津市岣嵝山下。這個碑刻是由當地士族所刻,碑文内容主要是祭祖考古所用。
《岣嵝碑》的繁體字為《岣嵝碑》。
《岣嵝碑》的古時漢字寫法與現代漢字相比有些差異,例如“岣”字的寫法為“冖山艮”,“嵝”字的寫法為“山栾山三點水”。這些差異主要是由于古代字形演變而導緻的。
沒有找到《岣嵝碑》的具體例句。但是根據碑刻的特點,可以用一個類似的例句來進行描述,例如:“這座碑上刻着一篇《岣嵝碑》,記錄了這個村莊的曆史。”
岣嵝山、岣嵝碑文、岣嵝曆史、岣嵝文化
碑刻、碑文、石碑、石刻
書法、繪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