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黃散的意思、黃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黃散的解釋

(1).指黃門侍郎與散騎常侍。兩者同為門下省官員, 晉 以後,共掌尚書奏事,故合稱黃散。《晉書·陳壽傳》:“ 杜預 将之鎮,復薦之於帝,宜補黃散。” 唐 盧照鄰 《釋疾文》:“自謂明主以令僕相待,朝廷以黃散為經。”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官名地名從省》:“ 六朝 人稱黃門侍郎、散騎常侍為黃散。”

(2).指黃色藥粉。 漢 劉向 《列仙傳·崔文子》:“ 文 擁朱幡繫黃散,以徇人門,飲散者即愈,所活者萬計。後去在 蜀 賣黃散。” 晉 葛洪 《抱樸子·雜應》:“崔文黃散、草玉酒、黃庭丸、皇符、老子領中符、赤鬚子桃花府,皆有良効者也。”《南史·宋紀上·武帝》:“帝先患手創,積年不愈,沙門有一黃藥,因留與帝,既而忽亡,帝以黃散傅之,其創一傅而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黃散是中醫傳統方劑名稱,特指一類以黃色藥材為主、具清熱解毒或消腫散結功效的散劑藥物。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一、核心釋義與藥理特性

“黃散”字面意為黃色粉末狀藥劑,源于其主要成分多含黃連、黃芩、黃柏等黃色藥材(統稱“三黃”)。這類藥物性味苦寒,歸經于肺、胃、大腸,核心功效為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適用于熱毒壅盛所緻的瘡癰腫毒、濕熱痢疾等症。其“散”劑型便于外敷或内服,加速藥效擴散。


二、曆史典籍溯源

最早記載見于《肘後備急方》,其中“五黃散”(含黃連、黃芩、黃柏、栀子、大黃)為典型代表,主治疔瘡熱毒㊀。明代《本草綱目·草部》詳述黃連“解諸熱毒,瀉心火”,印證黃散組方理論基礎㊁。另《外台秘要》載“黃連散方”,以黃連配升麻、生地,療口舌生瘡㊂,體現其靈活配伍傳統。


三、現代應用與規範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将含黃連制劑納入“清熱劑”分類,明确定義其適應症為“實熱火毒、三焦熱盛”㊃。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黃連素(小檗堿)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病原體,為“解毒散癰”功效提供科學依據㊄。臨床常用于口腔潰瘍、急性胃腸炎等屬熱證者。


參考來源:

㊀ 晉·葛洪《肘後備急方·治癰疽妒乳諸毒腫方》

㊁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第十三卷》

㊂ 唐·王焘《外台秘要·口瘡方》

㊃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2020年版

㊄ 《中藥藥理與臨床》2022年“黃連抗菌機制研究”專題

網絡擴展解釋

“黃散”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古代官職合稱

指黃門侍郎與散騎常侍的合稱,兩者均為晉代以後門下省的重要官職,共同執掌尚書奏事。這一用法多見于曆史文獻,如《晉書·陳壽傳》記載杜預推薦陳壽“宜補黃散”,唐代盧照鄰的《釋疾文》也提到朝廷以“黃散”為重要職位。


二、中藥名稱

指黃色藥粉類的中藥制劑,常見于古代醫方,具有清熱、解毒、止痢等功效。例如:

  1. 産後下痢方:出自《千金方》,由黃連、黃芩、䗪蟲、幹地黃等研磨成散,用于治療産後血熱下痢。
  2. 外用療創方:如《南史》記載,南朝宋武帝曾用黃散治愈手部瘡疾。
  3. 其他記載:漢代《列仙傳》提到崔文子以黃散治病救人,晉代葛洪的《抱樸子》也将其列為有效藥方。

補充說明

以上内容綜合了曆史文獻和醫學記載,若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晉書》《千金方》等原始資料或專業醫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哀恕白華敗家相百執被條不革補官不聞不問巉差持齋把素盜火樊川翁風醋撫戢郭小川故事影片橫敢畫地爲牢化胎溷屏火旂呼謂家邦加餐監倉酒舫拘翦開滌糠包梁苑隋堤鄰保龍衛緑珠潭霾霧沒查沒利秘郁麑衣畔等佩銅平壤秋收散差深茂射虱施屬説調舒寫死到臨頭挑織通朗通前至後塗塈晚餐枉長白大無底藏五壺浮漏五趣相持不下仙樓銜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