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urned earth by raging flamves] 烈火燒焦的土
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唐· 杜牧《阿房宮賦》
烈火燒焦的土地。形容建築物、莊稼等因戰亂而遭到徹底破壞的景象。 唐 杜牧 《阿房宮賦》:“戍卒叫, 函谷 舉, 楚 人一炬,可憐焦土。” 金 元好問 《壽陽縣學記》:“中夏版蕩,民居、官寺,燬為焦土。”《三國演義》第六回:“南北兩宮,火焰相接; 長樂 宮庭,盡為焦土。” 魯迅 《集外集拾遺·<所聞>詩》:“忽憶情親焦土下,佯看羅襪掩啼痕。”
“焦土”一詞包含以下詳細釋義和用法:
指被烈火燒焦的土地,常用于描述戰争或災難後土地、建築、莊稼等被徹底摧毀的荒涼景象。例如《阿房宮賦》中的“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以及《三國演義》中“長樂宮庭,盡為焦土”。
一種主動摧毀己方資源(如糧食、設施)的防禦策略,目的是阻止敵軍獲得補給。例如二戰期間蘇聯為抵禦德軍實施的焦土戰術。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事件或文學案例,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曆史文獻。
《焦土》一詞原指在戰争中采取的一種策略,即将敵人出現的領土和資源徹底摧毀,使之無法再利用。其引申意義為毀滅性的破壞,使地面變得荒蕪、枯燥。
《焦土》一詞的部首是火字旁,總共有12畫。
《焦土》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集》中的《焦炙》一篇中,用以形容戰争中的破壞和毀滅。
《焦土》的繁體字為「焦土」。
在古代,「焦土」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在漢代會寫作「苞焦」。
1. 經曆了戰争的洗禮,這片土地變成了一片焦土。
2. 遭受了嚴重的幹旱,整個農田都變成了一片焦土。
焦炭、土地、土壤、毀土、荒土。
焦地、荒地、破碎地、廢墟。
肥沃、富饒、綠洲、宜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