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狼 兵。《明史·張經傳》:“﹝ 正德 三十三年﹞五月,朝議以 倭 寇猖獗,設總督大臣…… 經 徵 兩廣狼 土兵聽用。”《明史·李天龍傳》:“代 經 者 應城 周珫 、 衡永 楊宜 。節制不行, 狼 土兵肆焚掠。東南民既苦 倭 ,又苦兵矣。”參見“ 狼兵 ”。
“狼土兵”是明代對特定地方武裝的稱呼,其含義和背景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狼土兵是明代以兩廣地區少數民族(如壯族、瑤族)為主的地方武裝,屬“狼兵”體系。名稱中的“狼”可能源于當地部族名或對其骁勇的形容,“土”則指土著士兵。
主要活躍于抗倭戰争時期,如《明史·張經傳》記載,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朝廷調兩廣狼土兵至東南沿海抗擊倭寇。這類士兵以山地作戰能力著稱,但軍紀松散,常伴隨劫掠行為,導緻“東南民既苦倭,又苦兵”的記載。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狼土兵”解釋為形容人“冷酷無情”,但這一用法未見于權威史料,可能是基于字面義的衍生理解,需注意語境差異。
“狼土”一詞在明代文獻中常作為“狼土兵”的簡稱,例如《明史·靳學顔傳》提到借“狼土”平亂,印證其軍事屬性。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明史》相關列傳或明代軍事史專著。
《狼土兵》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無底線、兇惡殘暴的軍隊或武裝力量。它常用來形容缺乏人道和道義準則的軍隊行為,具有犯罪或野蠻的特征。
《狼土兵》這個詞由“犭”、“土”和“兵”三個部首組成。
其中,“犭”是指犬類動物,是狼字的偏旁部首,表示兇猛和殘忍。
“土”是指土地,是土字的偏旁部首,表示土地、地面或泥土。
“兵”是指軍隊或士兵,是兵字的偏旁部首,表示與軍事有關。
整個詞的筆畫數為11畫。
《狼土兵》這個成語的來源尚無确切的文獻記載,可能是在軍事鬥争和社會動蕩時期形成的口語詞彙逐漸演變而來。
《狼土兵》的繁體字為「狼土兵」,拼音為láng tǔ bīng。
古代漢字寫法較為繁瑣,對應《狼土兵》的古漢字寫法為「狼土兵」。
1. 這支部隊忽視國際人道法規,行為野蠻殘暴,真可謂是一支典型的《狼土兵》。
2. 在這個混亂的時代,隻有靠強大的軍事力量才能抵抗來自外部的《狼土兵》。
1. 狼心狗肺
2. 狼狽不堪
3. 大地
4. 兵器
5. 兵變
1. 野蠻軍隊
2. 強盜軍隊
3. 兇惡武裝
4. 殘暴軍人
5. 暴力軍隊
1. 文明軍隊
2. 和平部隊
3. 人道戰士
4. 溫和軍隊
5. 公正武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