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鄭重;隆重。《兒女英雄傳》第二回:“這番調動,老爺可必得像模像樣答上頭的情纔使得呢。” 陳世旭 《小鎮上的将軍》:“小鎮到處都在盤算和議論着,怎樣象模象樣地給将軍送行。”
(2).合格。 葉聖陶 《李太太的頭發》:“婆婆媽媽的一些辦法,看待學生象看待自己的女兒或媳婦,唠叨一陣,又溫存一陣,哪裡象個象模象樣的校長!”
(3).體面好看。 吳組缃 《一千八百擔》:“從前姓宋的走出一個人來,都是象模象樣,有貌有禮的。”
“像模像樣”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xiàng mú xiàng yàng(注音:ㄒㄧㄤˋ ㄇㄨˊ ㄒㄧㄤˋ ㄧㄤˋ),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主要有三層含義:
最早見于清代文康的《兒女英雄傳》第二回:“這番調動,老爺可必得像模像樣答上頭的情才使得呢。”。現代作家如陳世旭、葉聖陶也曾在作品中引用,擴展了其使用場景。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兒女英雄傳》或現代文學作品。
《像模像樣》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是形容外貌或行為符合一定标準,合乎規範,不偏離正常。
《像模像樣》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和“⺼”,部首“⺈”表示“人”字旁,而部首“⺼”表示“肉”字旁。
按照筆畫的拆分,可以分為“夕”、“人”、“一”、“又”、“⺈”、“⺼” 共6個筆畫。
《像模像樣》一詞最早出現于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中,用以描述關羽的形象,形容他雄壯威武,舉止端莊大方。
在繁體字中,“像模像樣”這個詞的寫法是 “像模像樣”。
在古時候,漢字“像模像樣”分别拆解為 “象”、“模”和“様”,其中“象”表示形象、外貌、“模”表示樣子、标準、“様”表示樣貌、身體。整體表示外貌或行為符合一定标準的樣子。
1. 他的着裝總是很得體,舉止也很得體,真是一個像模像樣的紳士。
2. 這個人說話做事都非常規範,總是像模像樣的。
3. 做事要像模像樣,不能隨便馬虎。
組詞:模樣、相貌、樣子。
近義詞:恰如其分、規規矩矩、井井有條。
反義詞:隨便、馬虎、不像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