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删書的意思、删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删書的解釋

孔子 删訂《尚書》之說。據《尚書璿玑钤》稱: 孔子 得 黃帝 玄孫 帝魁 之《書》,至 秦穆公 為三千二百四十篇,斷遠取近,定可以為世法者,百二十篇,其中一百零二篇為《尚書》,十八篇為《中侯》。又據《史記·伯夷列傳》 司馬貞 索隱引《尚書緯》雲: 孔子 得 帝魁 之《書》三千三百三十篇,删定一百篇為《尚書》,十八篇為《中侯》。 漢 之 劉歆 、 班固 、 揚雄 , 唐 之 孔穎達 等均尊信 孔子 删《書》之說,以為《尚書》源于古代史官,經 孔子 删次成書。但此說後世多有疑議,認為《書緯》及 司馬貞 所引《尚書緯》之說不足據。 宋 林之奇 《尚書集解》稱“此說不然”。 清 顧炎武 《日知錄·書序》更引 孫宣侗 之說,謂:“不但《書序》可疑,并百篇之名,亦未可信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删書”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ān shū,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删除或銷毀書籍的行為,也引申為删除文字、抹除曆史記載。這一行為常與政治、文化控制相關,例如古代統治者通過删書統一思想。


二、曆史背景與争議

  1. 孔子删訂《尚書》之說
    據《尚書璇玑钤》等文獻記載,孔子曾對上古文獻進行整理,将三千餘篇删減至百篇左右,形成《尚書》和《中侯》。此說被漢代劉歆、班固及唐代孔穎達等學者認可。
  2. 後世質疑
    宋代林之奇、清代顧炎武等學者認為此說缺乏可靠依據,甚至質疑《尚書》篇目的真實性,指出相關記載可能為後人附會。

三、現代引申義


四、總結

“删書”既指具體的曆史事件(如孔子整理文獻),也包含廣義的文化幹預行為。其争議性體現了曆史記載與學術考據的複雜性。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日知錄》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删書的意思

删書是指将某些書籍從文化、教育或政治方面視為有害、不適合流傳或傳播的行為。删書可以是出于審查或限制的目的,也可以是基于其他原因,如思想差異、文化沖突等。

拆分部首和筆畫

删書的漢字“删”一共有兩個部首,左邊是“刀”,右邊是“彡”。“刀”表示刀劍,有割除、删除的意思,而“彡”表示毛發,有故意割除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是8。

來源

“删書”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陽貨》中,其中說到:“謂無量之删鄙、無道?之入也。”意為“說的是修剪去鄙劣的東西,不在路程之内。”這是最早的有關删書的記載。

繁體

“删書”的繁體字為「刪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中國的漢字寫法中,删書的字形與現代基本相同,唯一的不同之處是「彡」字旁更加詳細地刻畫了毛發的形态。

例句

1. 由于政治原因,他們被迫删書,以適應統治者的要求。

2. 他的行為受到了廣泛批評,有人抨擊他在學術界進行了大規模的删書。

組詞

删改、删減、删節、删去

近義詞

删除、剪輯、減少、修訂

反義詞

收藏、保存、增加、編輯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