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徹骨,刻骨。 南朝 梁 蕭統 《錦帶書十二月啟·黃鐘十一月》:“酌醇酒而據切骨之寒,溫獸炭而祛透心之冷。” 唐 白居易 《酬嚴十八郎中見示》詩:“夜酌滿容花色煖,秋吟切骨玉聲寒。”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巴延三》:“ 巴 感激 鄂 切骨,常以恩人呼之。” 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為了拆 五奎橋 的事得罪了他,恨我們恨得切骨。”
“切骨”是現代漢語中具有多重内涵的形容詞性短語,其核心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本義與物理感知 字面指深入骨髓的觸覺感受,常用于描述寒冷或疼痛的劇烈程度。例如《漢語大詞典》收錄例句:“朔風切骨,寒氣透衣”,此處強調低溫對身體的穿透性影響。
二、引申為情感與心理狀态 在文學語境中延伸為情感層面的深刻體驗。《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指出其可修飾仇恨、思念等抽象概念,如“切骨之仇”突顯仇恨的不可調和性,“切骨相思”則強化情感濃度。
三、古代文學用例佐證 該詞早在唐代已有成熟運用,白居易《祭李侍郎文》中“郁結之志,切骨之悲”的表述,印證其作為程度副詞修飾心理活動的曆時性特征(《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一)。
四、現代語用特征 當代漢語中常構成“切骨之寒/痛/恨”等四字格,多出現于書面語體,在新聞報道中常用于強調事件影響的深刻性,如“災民承受着切骨之痛”。
“切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形容寒冷或疼痛
指寒冷、疼痛等感受深入骨髓,如“寒風切骨”。
例句:唐代白居易《酬嚴十八郎中見示》中“秋吟切骨玉聲寒”,描繪秋日寒意刺骨。
比喻仇恨或情感深刻
常用于表達極深的怨恨或愛憎,如“恨之切骨”“切骨之仇”。
例句:清代昭槤《嘯亭雜錄》提到“感激鄂切骨”,形容感恩至深。
如需進一步分析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提供例句或段落。
百動不如一靜白齋傍轉瀑溜胞人八音疊奏猋迅彪壯不王步屧裁處采取愺恅暢暢常川吃跌抽脅炊爨分劑改錯幹肉故宮博物院軌長規車豪麗曶曶彙齊見敝健仰皎月倨橫軍健龍首豕足旅券麻沸散賣楂梨目觀女寵彭窯頗類堡栅切切察察輕歌曼舞酋矛容成公入口喪氣鬼蜃窗升侑伸腳士師時症守滞松菊主人送元二使安西王維痠痛獺爪線腳小涼斜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