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 吳 公子季劄 的省稱。曾曆聘 魯 齊 鄭 衛 晉 諸國,以博聞著稱,為 春秋 之賢者。 漢 班昭 《東征賦》:“ 吳劄 稱多君子兮,其言信而有徵。” 晉 左思 《魏都賦》:“ 吳劄 聽歌,而美其風。”《北史·隱逸傳·崔赜》:“ 吳劄 之論《周頌》,詎盡揄揚; 郢 客之奏《陽春》,誰能赴節?”
“吳劄”是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季劄的省稱。他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以博學多聞、德行高尚著稱,被後世視為賢者典範。以下是詳細解釋:
人物背景
季劄生活在公元前6世紀,因多次推讓王位而聞名,體現了儒家推崇的“禮讓”精神。他代表吳國出使魯、齊、鄭、衛、晉等國,促進了中原與吳地的文化交流。
曆史評價
漢代班昭在《東征賦》中贊其“多君子”,晉代左思《魏都賦》也提及他聽樂評政的典故。北朝文獻《北史》更将他與《陽春》雅樂相提并論,突顯其文化影響力。
文化符號意義
“吳劄”一詞在後世文學中常被用作德才兼備的象征,例如“吳劄多情曾挂劍”的典故,即指季劄因信守承諾将寶劍挂于亡友墓前的故事。
讀音與詞源
該詞讀作“wú zhá”,最早見于漢代文獻,是古代對季劄的尊稱形式。
《吳劄》是一個中國姓氏,源于中國古代的地名“吳”和“劄”兩個字。在古代,人們會以自己所居住的地名作為姓氏。據記載,吳劄這個姓氏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等地。
《吳劄》這個詞可以拆解為“口”和“木”。其中,“口”為左部的部首,表示它的讀音,而“木”為右部的部首,表示它的意義。根據《康熙字典》,《吳劄》的總筆畫數為9畫。
《吳劄》這個姓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地名“吳”。吳國是中國古代曆史上的一個重要國家,相傳是夏朝時的大臣允吾的後裔所建。後來,吳國逐漸發展壯大,并在春秋戰國時期成為七雄之一。因此,“吳”成為了一個常見的姓氏。
至于“劄”,它是一個繁體字,通常用來表示《吳劄》這個姓氏。它的繁體形式為「紮」,它的意思是“戳穿、揭露”。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包括《吳劄》這個字也有一些變化。在古代,它的寫法多樣,常見的寫法有“吳箚”、“吳劄”等。這些寫法在字形和部首上略有差異,但絲毫不影響它所代表的姓氏意義。
1. 我們班上有一個同學姓吳劄,他是江蘇人。
2. 他的名字很特别,吳劄,我一聽就記住了。
3. 這本古籍上是寫着吳箚還是吳劄?我有點看不清楚。
組詞:吳文劄、吳劄族、吳劄正
近義詞:吳箚、吳劄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