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吳劄的意思、吳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吳劄的解釋

春秋 吳 公子季劄 的省稱。曾曆聘 魯 齊 鄭 衛 晉 諸國,以博聞著稱,為 春秋 之賢者。 漢 班昭 《東征賦》:“ 吳劄 稱多君子兮,其言信而有徵。” 晉 左思 《魏都賦》:“ 吳劄 聽歌,而美其風。”《北史·隱逸傳·崔赜》:“ 吳劄 之論《周頌》,詎盡揄揚; 郢 客之奏《陽春》,誰能赴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吳劄"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專指性的複合詞,通常指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季劄。《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條時解釋為:"吳劄,即季劄,春秋吳王壽夢第四子,封于延陵,故又稱延陵季子"。其内涵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詞源構成 "吳"為周代諸侯國名,地域涵蓋今江蘇、安徽一帶;"劄"本義為書信或簡牍,此處作人名用字。二者組合形成專有名詞,特指季劄這一曆史人物。《春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其出使中原諸國時品評禮樂、洞察時局的典故,奠定了該稱謂的文化基礎。

二、曆史特指 據《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季劄以賢德著稱,三次推讓君位,孔子曾贊其"守節矣,能遜"。其"吳劄"稱謂多見于先秦文獻,如《公羊傳》載"吳子使劄來聘",東漢何休注曰:"劄者,吳季子之名"。

三、文化引申 該詞在後世文學中常作為德才典範的象征。唐代李華《吳季子贊》稱:"季子何人?讓國觀樂",宋代《太平禦覽》将其列為"讓德"代表人物。其"季劄挂劍"典故更成為中華誠信文化的重要原型,見于《新序·節士》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

“吳劄”是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季劄的省稱。他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以博學多聞、德行高尚著稱,被後世視為賢者典範。以下是詳細解釋:

  1. 人物背景
    季劄生活在公元前6世紀,因多次推讓王位而聞名,體現了儒家推崇的“禮讓”精神。他代表吳國出使魯、齊、鄭、衛、晉等國,促進了中原與吳地的文化交流。

  2. 曆史評價
    漢代班昭在《東征賦》中贊其“多君子”,晉代左思《魏都賦》也提及他聽樂評政的典故。北朝文獻《北史》更将他與《陽春》雅樂相提并論,突顯其文化影響力。

  3. 文化符號意義
    “吳劄”一詞在後世文學中常被用作德才兼備的象征,例如“吳劄多情曾挂劍”的典故,即指季劄因信守承諾将寶劍挂于亡友墓前的故事。

  4. 讀音與詞源
    該詞讀作“wú zhá”,最早見于漢代文獻,是古代對季劄的尊稱形式。

别人正在浏覽...

並稱波紋不飽和烴不翼而飛察辭倡論呈本賝賂臣衞陳文喘喙黮昏大言不慚斷弦發喊風車雲馬風則給用公糧供禦囚谷呱呱還笏黑毫徽派簡狄棘手羁望絶精麗着涖祚魯潔婦絡幕芒惚茂識明教不變模憲母弟昵道錢署诮石清巧寝門侵收漆室屈緻蹂促三足鼈賞識捎星詩乘時措室婦食貨書奏遂良歲月不居天合頑皮午朝門相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