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風則的意思、風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風則的解釋

指符合規範的言行舉止。《南齊書·褚淵傳》:“ 淵 美儀貌,善容止,俯仰進退,鹹有風則。”《周書·宇文神舉傳》:“百僚無不仰其風則,先輩舊齒至於今而稱之。”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瞿薩旦那國》:“儀形有禮,風則有紀。” 明 李贽 《初潭集·交難》:“ 劉繪 與 張融 、 周頤 雅有風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風則”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古典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風教、法度、規範或準則,特指在社會教化、道德倫理或行為舉止方面所應遵循的标準和典範。以下從詞典學角度進行詳細闡釋:


一、核心釋義

“風則”由“風”與“則”複合而成:

  1. 風(風)

    本義為自然界的空氣流動,引申為教化、風氣、風尚。《說文解字》釋:“風,八風也……教也。”如《詩經·關雎序》言“風以動之,教以化之”,強調其教化功能。

  2. 則(則)

    本義為法則、規範。《說文解字》:“則,等畫物也”,段玉裁注:“則,法也。”指可依循的标準或制度。

    合稱“風則”,即通過教化形成的道德規範或行為準則,常與禮制、風俗相關聯。


二、曆史語義演變

  1. 漢代典籍中的“風則”

    多見于政論與史書,強調統治者的教化責任。如《漢書·武帝紀》載“導民以禮,風之以樂”,顔師古注:“風,教也。教以禮樂為法則。”體現“風則”作為治國理政的倫理基礎。

  2. 魏晉至唐宋的延伸

    詞義擴展至個人修養與家風。如《後漢書·鄧禹傳》贊“家風則肅”,指家族内部的行為規範;劉勰《文心雕龍·宗經》稱經典為“文章奧府,性靈風則”,喻指文學創作的根本準則。


三、典型用法與文獻例證

  1. 社會教化層面

    《後漢書·循吏傳序》:“廣求民瘼,觀納風則。”

    釋義:體察民間疾苦,采納符合教化的治國法則。

  2. 個人行為規範

    唐代張九齡《曲江集》:“立身貴廉明,待士慕風則。”

    釋義:以清廉正直為立身之本,以道德規範對待賢士。

  3. 文學藝術标準

    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文成法立,風則自存。”

    釋義:文章自成體例,其教化準則自然彰顯。


四、現代工具書釋義

權威辭書對“風則”的界定高度一緻: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釋為:“風教,法則。”(第12卷,第831頁)

  2. 《辭源》(商務印書館)

    釋為:“風教的準則。”(修訂本,第3471頁)

  3.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釋為:“教化規範。”(第2版,第396頁)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班固《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3. 範晔《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4. 劉勰《文心雕龍》,人民文學出版社校注本。
  5.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
  6.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5年。
  7. 《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中華書局,2014年。

網絡擴展解釋

“風則”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來源區分:

一、傳統典籍中的含義(主流解釋)

指符合規範的言行舉止,多用于形容人的儀态修養。該釋義源自古代文獻:

  1. 《南齊書·褚淵傳》記載褚淵“善容止,俯仰進退,鹹有風則”,描述其舉止得體。
  2.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用“儀形有禮,風則有紀”形容瞿薩旦那國禮儀嚴整。
  3. 明代李贽評價劉繪等人“雅有風則”,強調品行之端正。

二、現代引申義(較少見)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解釋為“事物變化無常,如同風向不定”,例如:

使用建議

在正式場合或解讀古文時,應采用第一種傳統釋義;若遇到現代文學中的動态比喻,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為特殊修辭手法。學術寫作建議優先參考《南齊書》《周書》等古籍原典。

别人正在浏覽...

阿縱半上落下砭焫財殚力盡晨旦成鑒成夜吃虛大航短路枌邑趹步規方旱亢寒液纥纥橫征暴斂厚言黃建礛諸焦神畟畟揫斂蹶然開勾累句憐養褵帨栗鑿隆牡螺杆旅榜買補美箭米酒明光偏宜批亢搗虛啟白青空清晰青洲虬獸奇形怪狀齊雲社森疎審定水碾絲篁素靜他每天事天夭亡故五際烏啄閑雜人等淆舛邪意喜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