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並稱的意思、並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並稱的解釋

1.一齊稱道。 漢 司馬相如 《難蜀父老》:“於是諸大夫茫然喪其所懷來,失厥所以進,喟然并稱曰:‘允哉 漢 德!此鄙人之所願聞也。’” 漢 揚雄 《羽獵賦》:“喟然并稱曰:‘崇哉乎德!雖有 唐 、 虞 、 大夏 、 成周 之隆,何以侈茲!’”

2.相提并論。 明 李贽 《書決疑論前》:“十法界以佛界與九界并稱,豈可即以娑婆世界為佛界,離此娑婆世界遂無佛界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並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兩個或多個人物、事物因具有同等地位、相似成就、關聯密切或共同特徵而被同時提及或歸為一類。以下是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進行的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與構成:

    • “並”:本義為“並列、並行”,引申為“同時、一起”或“同等、並列”之意。
    • “稱”:在此處意為“稱呼、稱謂、叫做”。
    • 組合義:將兩個或多個對象放在一起稱呼、命名或提及,強調它們在特定語境下被視為同等重要、具有相似性質或屬於同一類別。
  2. 核心語義特徵:

    • 並列性: 強調被提及的對象處於同等地位,不分主次高下(至少在該稱謂下如此)。
    • 關聯性: 被並稱的對象之間通常存在某種內在聯繫,如學派相同(孔孟)、成就相當(李杜)、關係密切(管鮑)、風格相似(王孟)、身份相關(三蘇)等。
    • 概括性: 這種稱呼往往是一種簡潔的概括,用一個固定的組合詞指代特定的幾個人或事物。
    • 約定性: “並稱”的形成往往是約定俗成的,經過歷史、文化或社會的認可,成為一種固定的表達方式。
  3. 典型使用場景與例子:

    • 歷史人物: “孔孟”並稱(孔子與孟子,儒家代表人物);“李杜”並稱(李白與杜甫,唐代詩歌巔峰);“管鮑”並稱(管仲與鮑叔牙,代表深厚友誼);“韓柳”並稱(韓愈與柳宗元,古文運動領袖)。
    • 文學流派/風格: “王孟”並稱(王維與孟浩然,山水田園詩派代表);“元白”並稱(元稹與白居易,新樂府運動倡導者)。
    • 家族成員: “三蘇”並稱(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二程”並稱(程顥、程頤兄弟,理學家)。
    • 事物/概念: “日月”並稱(太陽和月亮);“經史子集”並稱(中國傳統圖書分類的四大部分)。
  4. 與相關詞語的區分:

    • “合稱”: 意義與“並稱”非常接近,常可互換。細微區別在於,“合稱”有時更側重於將多個對象歸納為一個總稱(如“五嶽”合稱五座名山),而“並稱”更強調並列提及的動作或狀態本身。
    • “齊名”: 強調名聲、聲望相當,側重於名氣上的等同。雖然被“並稱”的對象往往也“齊名”,但“齊名”更聚焦於聲譽層面。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並稱”(拼音:bìng chēng)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1. 一齊稱道
    指多人或事物被共同提及、贊揚或描述。例如漢代司馬相如《難蜀父老》中,衆人“喟然并稱”漢德,表達集體贊頌之意。此用法常見于古籍,強調群體性認可或共同評價。

  2. 相提并論
    表示将不同的人或事物放在同一層面讨論,多用于比較語境。如“李白與杜甫并稱‘李杜’”,即指兩者在詩歌成就上被同等重視。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羽獵賦》《難蜀父老》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備安庫撥捐布字岔道口吃定持咒崇演出會鬥方鳳媒鋒鋭蝮蛇螫手,壯士解腕诰辭還形河渠紅溜溜穢草奸訛绛縷緘口兼山窖穴結核杆菌解郁籍馬禁抑基态卷軸攫金抗莊良疇連嵝瀝陳流斡隆中客陸遜緑礬賣錢滿目蕭然麪市眇冥摸盲盲辟卦披味牽罣峭隽期權起限歧秀孺月三惑身親示疾訟獄饕戾童行萬神違幹甕城誤然間